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AMP脱氨酶概述 | 第11-12页 |
1.2 AMP脱氨酶应用 | 第12-13页 |
1.2.1 AMP脱氨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2.2 AMP脱氨酶的其他应用 | 第12-13页 |
1.3 呈味核苷酸及AMP脱氨酶生产开发现状 | 第13-15页 |
1.4 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5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6 创新性分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19页 |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19-20页 |
2.1.3 溶液及缓冲液配置 | 第20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1.5 培养基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1-40页 |
2.2.1 米曲霉AMP脱氨酶基因的克隆 | 第21-24页 |
2.2.2 重组质粒构建 | 第24-28页 |
2.2.3 重组载体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 | 第28页 |
2.2.4 重组菌的筛选 | 第28-30页 |
2.2.5 AMP脱氨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0-33页 |
2.2.6 AMP脱氨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33-36页 |
2.2.7 AMP脱氨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 第36-37页 |
2.2.8 AMP脱氨酶纯化 | 第37-38页 |
2.2.9 重组AMP脱氨酶酶学性质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0-64页 |
3.1 米曲霉3811总RNA提取 | 第40页 |
3.2 RNA浓度与质量检测 | 第40页 |
3.3 AMP脱氨酶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40-41页 |
3.4 米曲霉AMP脱氨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4页 |
3.4.1 AMP脱氨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1-43页 |
3.4.2 AMP脱氨酶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43-44页 |
3.5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4-48页 |
3.5.1 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构建与鉴定 | 第44-45页 |
3.5.2 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构建与鉴定 | 第45-46页 |
3.5.3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载体构建与鉴定 | 第46-48页 |
3.6 重组菌构建 | 第48-50页 |
3.6.1 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 第48页 |
3.6.2 重组毕赤酵母的构建 | 第48-50页 |
3.6.3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 | 第50页 |
3.7 重组菌诱导表达及条件优化 | 第50-58页 |
3.7.1 重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50-54页 |
3.7.2 重组毕赤酵母诱导条件优化 | 第54-56页 |
3.7.3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 第56-58页 |
3.8 重组蛋白纯化 | 第58-59页 |
3.9 AMP脱氨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59-64页 |
3.9.1 最适温度的测定 | 第59-60页 |
3.9.2 AMP脱氨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60页 |
3.9.3 最适pH的测定 | 第60-61页 |
3.9.4 AMP脱氨酶的pH稳定性 | 第61页 |
3.9.5 金属离子对AMP脱氨酶的影响 | 第61-64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4.1 总结 | 第64-65页 |
4.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72-74页 |
附录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74-75页 |
附录3 溶液及缓冲液配置 | 第75-77页 |
附录4 AMP脱氨酶基因序列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