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株行距配置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1. 玉米生产综述第7-13页
    1.1 玉米的生产及栽培情况第7-8页
        1.1.1 全国生产及栽培情况第7页
        1.1.2 山西生产及栽培情况第7页
        1.1.3 阳泉市郊区生产及栽培情况第7-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10页
        1.2.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2 玉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9页
        1.2.3 玉米的生产概况、潜力及发展趋势第9-10页
    1.3 玉米增产措施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3.1 选育和推广高产多抗品种第10页
        1.3.2 合理密植第10页
        1.3.3 优化施肥技术第10-11页
        1.3.4 玉米覆盖栽培技术第11页
        1.3.5 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第11-12页
    1.4 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标第1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3-16页
    2.1 供试材料第13页
    2.2 试验地点第13-14页
        2.2.1 地理概况第13页
        2.2.2 土壤状况第13页
        2.2.3 气候状况第13-14页
        2.2.4 试验团队第14页
    2.3 试验设计第14-16页
    2.4 田间管理第16页
    2.5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第16页
    2.6 统计分析方法第1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6-24页
    3.1 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三个品种产量影响第17-21页
        3.1.1 太玉811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产量效应方差分析第17-18页
        3.1.2 秋乐126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产量效应方差分析第18-20页
        3.1.3 华美1号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产量效应方差分析第20-21页
    3.2 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三个品种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第21-23页
    3.3 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三个品种生物性状的影响第23-24页
        3.3.1 对生育期的影响第23-24页
        3.3.2 对玉米倒伏的影响第24页
        3.3.3 对玉米抗病性影响第2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24-34页
    4.1 不同行距与不同密度配置模式对品种及产量的影响第24页
    4.2 不同行距与不同密度配置模式对玉米抗性的影响第24-25页
    4.3 讨论密植条件下玉米群体结构优化策略第25-34页
        4.3.1 玉米产量与玉米增密的关系第25页
        4.3.2 密植与群体结构优化的关系第25页
        4.3.3 密植与玉米机械化生产第25-26页
        4.3.4 密植与品种第26页
        4.3.5 阳泉及类似玉米生产区玉米栽培模式建议第26-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Abstract第36-37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品牌导向下广汽乘用车传祺渠道建设策略研究
下一篇:LM公司员工培训方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