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9-13页 |
2.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13-15页 |
3. 关于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7页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中德汽车产业现状 | 第18-34页 |
(一) 中国汽车产业 | 第18-29页 |
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现状 | 第19-21页 |
3.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现状 | 第21-22页 |
4. 中国汽车品牌格局及产品结构 | 第22-24页 |
5. 中国汽车产业零部件体系现状 | 第24-25页 |
6.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 第25-29页 |
(二) 德国汽车产业 | 第29-34页 |
1. 德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2. 德国汽车产业现状 | 第31-34页 |
三、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8页 |
(一) 建立指标体系原则 | 第34-35页 |
(二)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框架的确定 | 第35-38页 |
1.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确定 | 第35页 |
2.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确定 | 第35-38页 |
3.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页 |
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 第38-58页 |
(一)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8-41页 |
(二) 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法 | 第41-43页 |
(三) 对中德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 第43-58页 |
1. 样本数据 | 第43-44页 |
2. 主成分分析过程 | 第44-48页 |
3. 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 | 第48-51页 |
4. 中德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第51-58页 |
五、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一) 技术创新投入方面 | 第58-59页 |
1. 增加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提高创新动力 | 第58-59页 |
2. 加强研发人员投入,提高人员素质 | 第59页 |
3.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 第59页 |
(二) 技术创新产出方面 | 第59-60页 |
1. 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 第59-60页 |
2. 重视出口能力提升,提高品牌认可度 | 第60页 |
(三) 技术创新效率方面 | 第60-61页 |
1. 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协同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 第60页 |
2. 完善协同创新网络,促进内部交流协作 | 第60-61页 |
六、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二)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