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刑事辨认制度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0页
一、刑事辨认概述第10-14页
    (一) 刑事辨认的概念第10-12页
        1. 国内学者对辨认概念的界定第10-11页
        2. 英美国家对辨认概念的界定第11页
        3. 本文对辨认概念的界定第11-12页
    (二) 刑事辨认的分类第12-14页
        1. 司法机构组织的辨认与律师组织的辨认第12页
        2. 证人辨认、被害人辨认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辨认第12-13页
        3. 人身辨认、物品辨认、物理环境辨认第13页
        4. 审前辨认与当庭辨认第13-14页
二、影响刑事辨认准确性的原因分析第14-20页
    (一) 人的有限理性因素第14-15页
    (二) 心理学因素第15-17页
        1. 信息的获取第15-16页
        2. 信息的储存第16页
        3. 信息的提取第16-17页
        4. 信息的表达第17页
    (三) 辨认主体因素第17-19页
        1. 年龄第17-18页
        2. 性别第18页
        3. 种族第18-19页
        4. 酒精和毒品第19页
    (四) 辨认客体因素第19页
    (五) 辨认环境因素第19-20页
三、我国刑事辨认制度的现状第20-31页
    (一) 我国刑事辨认制度的立法现状第20-24页
    (二) 我国刑事辨认制度的司法现状第24-31页
        1. 辨认程序操作问题第28-29页
        2. 辨认结论审查问题第29-30页
        3. 对刑事错案的评价和思考第30-31页
四、我国刑事辨认制度的完善第31-39页
    (一) 明确刑事辨认的法定地位第31页
    (二) 完善刑事辨认程序规则第31-35页
        1. 辨认操作前的规则第32-34页
        2. 辨认过程中的规则第34-35页
    (三) 健全刑事辨认结论的审查机制第35-39页
        1. 辨认人出庭作证规则第36页
        2. 非法辨认结论排除规则第36-37页
        3. 辨认结论效力的审查规则第37-38页
        4. 辨认结论的证据补强规则第38-39页
结语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
下一篇:程序正义视角下的法院曝光执行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