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健身效果评价现状 | 第11页 |
1.3.2 基于跑台的运动强度控制方法现状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5.1 论文主要工作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健身有效性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第14-22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健身有效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14页 |
2.2.1 客观性原则 | 第14页 |
2.2.2 关联性原则 | 第14页 |
2.2.3 权重合理性原则 | 第14页 |
2.3 健身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第14-19页 |
2.3.1 有效健身比 | 第15-16页 |
2.3.2 负偏态分布偏度系数 | 第16-17页 |
2.3.3 运动安全指数 | 第17-19页 |
2.4 健身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2.4.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第19页 |
2.4.2 比较矩阵构造 | 第19-20页 |
2.4.3 一致性检验 | 第20-21页 |
2.4.4 健身效果计算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健身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运动强度自适应控制方法 | 第22-29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心率数据处理 | 第22-26页 |
3.2.1 心率数据处理目的 | 第22页 |
3.2.2 心率采集方法 | 第22-23页 |
3.2.3 心率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6页 |
3.3 运动强度分析 | 第26-28页 |
3.3.1 运动强度与跑台的速度和坡度的关系 | 第26-27页 |
3.3.2 运动强度自适应调整方法 | 第27-28页 |
3.3.3 运动安全性保障 | 第28页 |
3.3.4 运动有效性保障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基于运动强度自适应控制方法的跑步机健身系统 | 第29-43页 |
4.1 引言 | 第29页 |
4.2 需求分析 | 第29-30页 |
4.2.1 科学的健身指导 | 第29页 |
4.2.2 安全的健身保障 | 第29页 |
4.2.3 健身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 第29-30页 |
4.3 开发平台 | 第30页 |
4.3.1 软件使用环境 | 第30页 |
4.3.2 编程语言 | 第30页 |
4.4 系统业务流程 | 第30-32页 |
4.5 系统模块组成 | 第32页 |
4.6 数据库构建 | 第32-35页 |
4.6.1 数据库选择 | 第32-33页 |
4.6.2 数据库的模型结构 | 第33页 |
4.6.3 数据库表 | 第33-35页 |
4.7 客户端功能 | 第35-42页 |
4.7.1 用户注册功能 | 第36-38页 |
4.7.2 用户登录功能 | 第38-39页 |
4.7.3 用户健身功能 | 第39-41页 |
4.7.4 健身记录功能 | 第41-4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评价 | 第43-53页 |
5.1 实验平台 | 第4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5.3 系统稳定性测试分析 | 第43-46页 |
5.3.1 用户注册功能测试 | 第44页 |
5.3.2 用户登录功能测试 | 第44-45页 |
5.3.3 用户健身功能测试 | 第45-46页 |
5.4 控制方法可行性测试 | 第46-48页 |
5.5 控制方法有效性测试 | 第48-49页 |
5.6 控制方法对比实验分析 | 第49-5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