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群众路线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网络群众路线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第11-15页
        1.2.1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5-16页
        1.3.1 研究重点第15页
        1.3.2 研究难点第15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15-16页
2 中国共产党的网络群众路线概述第16-23页
    2.1 中国共产党网络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第16-17页
    2.2 中国共产党网络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2.2.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第17-18页
        2.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和习近平的群众路线思想第18-19页
        2.2.3 网络传播的有关理论第19页
    2.3 网络群众路线与传统群众路线的比较第19-21页
        2.3.1 网络群众路线与传统群众路线的相异点第19-21页
        2.3.2 网络群众路线与传统群众路线的相同点第21页
    2.4 中国共产党开展网络群众路线的意义第21-23页
        2.4.1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21-22页
        2.4.2 有益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第22-23页
        2.4.3 有助于党掌握网络话语权,主动权第23页
3 中国共产党网络群众路线的现状和问题第23-27页
    3.1 中国共产党网络群众路线的现状第23-25页
        3.1.1 拓展了党了解民意的新平台第23-24页
        3.1.2 增加了党密切群众关系的新途径第24页
        3.1.3 增添党接受人民问政的新载体第24-25页
    3.2 中国共产党网络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3.2.1 部分党的干部网络素养薄弱第25-26页
        3.2.2 网上官僚主义不时发生第26-27页
        3.2.3 监控奖惩力度不够第27页
4 美国和新加坡执政党运用网络联系群众的基本实践第27-30页
    4.1 美国执政党运用网络联系民众的主要举措第27-28页
        4.1.1 建立官方网站第27-28页
        4.1.2 实施公民联网计划第28页
        4.1.3 设置专门的论坛第28页
    4.2 新加坡人民党运用网络联系民众的基本做法第28-30页
        4.2.1 注重拓宽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第29页
        4.2.2 重视并巩固与网民的联系第29-30页
        4.2.3 重视改进网络工作作风第30页
5 改进中国共产党网络群众路线的对策第30-40页
    5.1 以习近平关于网络群众路线重要论述为指导第31页
    5.2 领导干部树立新时代网络群众工作的理念第31-33页
        5.2.1 增强党的干部互联网思维第31-32页
        5.2.2 提高领导干部对群众网络信息的辨别与收集能力第32-33页
        5.2.3 增强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回应群众问题的能力第33页
    5.3 加强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第33-35页
        5.3.1 网络舆论的新特点第33-34页
        5.3.2 领导干部要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第34-35页
        5.3.3 协同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第35页
    5.4 领导干部要增强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网民监督第35-36页
        5.4.1 当前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中存在的问题第35页
        5.4.2 积极探索群众行使网络监督权的有效策略第35-36页
    5.5 加强以网络群众路线制度为核心的保障工作第36-40页
        5.5.1 健全网络群众路线制度第36-37页
        5.5.2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第37-38页
        5.5.3 将党的主导与群众网络自律相结合第38页
        5.5.4 及时准确向群众传达网络信息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包数据服务模式下的隐私保护数据挖掘研究
下一篇:融合场景语义信息的多视图室内三维模型重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