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纺锤体形成 | 第10-13页 |
1.2.1 微管成核 | 第10-11页 |
1.2.2 纺锤体的双极化 | 第11-12页 |
1.2.3 纺锤体极的形成 | 第12-13页 |
1.3 染色体的分离机制 | 第13-19页 |
1.3.1 纺锤体组装检验点 | 第14-16页 |
1.3.2 黏连蛋白(cohesin)的两步式释放 | 第16-17页 |
1.3.3 着丝点cohesin的特异性时空保护 | 第17-19页 |
1.4 不对称分裂 | 第19-25页 |
1.4.1 纺锤体的迁移机制 | 第19-23页 |
1.4.2 纺锤体的皮质锚定 | 第23页 |
1.4.3 卵母细胞的极化 | 第23-25页 |
1.5 KIF2A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0页 |
2.1 动物实验 | 第27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7-30页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27-29页 |
2.2.2 仪器 | 第29-30页 |
2.3 小鼠卵母细胞的获取与培养 | 第30页 |
2.4 Nocodazole处理 | 第30页 |
2.5 Taxol处理 | 第30-31页 |
2.6 显微注射 | 第31-33页 |
2.6.1 显微注射针的制作 | 第31-32页 |
2.6.2 siRNA显微注射 | 第32-33页 |
2.7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33-36页 |
2.7.1 提取小鼠卵母细胞总RNA | 第33-34页 |
2.7.2 小鼠卵母细胞总RNA提取的注意事项 | 第34页 |
2.7.3 逆转录反应 | 第34-36页 |
2.8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 第36页 |
2.9 卵母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36-39页 |
2.9.1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6-37页 |
2.9.2 卵母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案 | 第37-39页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0-55页 |
3.1 KIF2A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 第40-42页 |
3.2 纺锤体干扰剂处理后的KIF2A定位 | 第42-44页 |
3.3 下调KIF2A的表达水平后引起了异常的纺锤体组装与迁移和染色体排列的紊乱 | 第44-46页 |
3.4 KIF2A的下调抑制了SKA1的表达同时也干扰了TACC3的定位 | 第46-48页 |
3.5 KIF2A下调后降低了第一极体的排放率并引起了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的失败 | 第48-50页 |
3.6 下调KIF2A的表达水平干扰了微丝帽的形成 | 第50-51页 |
3.7 下调KIF2A将小鼠卵母细胞阻滞在MI | 第51-53页 |
3.8 下调KIF2A激活了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蛋白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