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二)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 公共政策 | 第14-15页 |
(二) 政党制度 | 第15页 |
(三) 民主党派 | 第15页 |
(四) 民主党派参与政府公共政策过程 | 第15-16页 |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 公共政策理论 | 第16页 |
(二)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6-17页 |
(三) 治理和善治理论 | 第17-18页 |
(四) 统一战线理论 | 第18页 |
五.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19页 |
六.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0-31页 |
一.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一) 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二)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 | 第21-23页 |
二.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可行性 | 第23-31页 |
(一) 政治地位历史形成并经实践检验 | 第23页 |
(二) 法律、制度相关规定 | 第23-24页 |
(三)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和内容 | 第24-26页 |
(四)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优势分析 | 第26-31页 |
第二章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实践分析——以致公党厦门市委为例 | 第31-39页 |
一.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实践 | 第31-34页 |
(一) 致公党厦门市委简介 | 第31页 |
(二) 致公党厦门市委参与公共政策工作机制 | 第31-32页 |
(三) 致公党厦门市委参与公共政策成果(2012-2016) | 第32-34页 |
二.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实践制度要求 | 第34-39页 |
(一) 外部政策环境 | 第34-36页 |
(二) 内部制度环境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4页 |
一. 政策环境 | 第39-40页 |
(一) 参与政策过程的保障体制和程序有待健全 | 第39页 |
(二) 参与政策的提案落实机制有待完善 | 第39页 |
(三) 参与政策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建立 | 第39-40页 |
二. 内部问题 | 第40-41页 |
(一) 复合型人才缺口影响决策意见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 第40页 |
(二) 党员双重身份困扰决策建言 | 第40页 |
(三) 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不平衡导致党派整体实力受限 | 第40-41页 |
(四) 党派各界别优势特色不明显导致建言献策趋同 | 第41页 |
(五) 党派建议性质导致缺乏权威性影响 | 第41页 |
三. 社会环境 | 第41-42页 |
(一) 党派缺少沟通合作 | 第41-42页 |
(二) 社会对党派工作支持不够 | 第42页 |
(三) 知情渠道缺乏权威性和制度保障 | 第42页 |
四.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一) 政治文明建设中民主党派参政制度建设和贯彻有待提高 | 第42-43页 |
(二) 自身建设中民主党派党建工作尚存在不足 | 第43页 |
(三) 主体资格建设中社会影响力发挥有待扩大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推动民主党派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 第44-50页 |
一. 完善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度设计 | 第44-45页 |
(一) 健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体制 | 第44页 |
(二) 完善落实参与过程前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4-45页 |
(三) 完善参与过程后的反馈和督办机制 | 第45页 |
(四) 建立健全参与过程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45页 |
二.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决策水平 | 第45-48页 |
(一) 自上而下实行战略管理体现党派优势 | 第45-46页 |
(二) 凝聚思想共识坚持政治方向 | 第46页 |
(三) 做好组织建设解决人才缺口 | 第46-47页 |
(四) 保持界别特色提高专业化水平 | 第47页 |
(五) 加强机关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 第47-48页 |
(六)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履职基础 | 第48页 |
三. 改善外部环境 | 第48-50页 |
(一) 加强党内党际合作形成建言整体优势 | 第49页 |
(二) 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