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干线绿波算法 | 第15-17页 |
1.2.2 主动信号优先控制 | 第17-18页 |
1.2.3 现状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现代有轨电车特征及交叉口信号配时分析 | 第22-30页 |
2.1 有轨电车的车辆特征 | 第22-23页 |
2.2 有轨电车运营特征 | 第23-27页 |
2.2.1 断面形式 | 第23-24页 |
2.2.2 站点布设 | 第24-26页 |
2.2.3 交叉口布设形态 | 第26-27页 |
2.3 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完善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干线有轨电车绿波模型设计 | 第30-46页 |
3.1 绿波模型设计思路 | 第32-33页 |
3.2 绿波基础时空图 | 第33-34页 |
3.3 信号控制交叉口基础 | 第34-36页 |
3.3.1 相序设计 | 第34-35页 |
3.3.2 相位配时及信号周期 | 第35-36页 |
3.4 绿波系统约束条件 | 第36-43页 |
3.4.1 有轨电车绿波系统基础约束条件 | 第36-39页 |
3.4.2 社会车辆绿波系统基础约束条件 | 第39-41页 |
3.4.3 有轨电车绿波系统附加约束条件 | 第41-42页 |
3.4.4 两种绿波系统交互基础约束条件 | 第42-43页 |
3.5 绿波模型目标函数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有轨电车信号优先设计 | 第46-60页 |
4.1 主动优先控制策略 | 第47-49页 |
4.1.1 优先控制原则 | 第47页 |
4.1.2 有轨电车相位早启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4.1.3 有轨电车相位延长控制策略 | 第48-49页 |
4.2 检测器布设及有轨电车预测到达时刻 | 第49-51页 |
4.2.1 检测器布设位置 | 第49-50页 |
4.2.2 有轨电车预测到达时刻模型 | 第50-51页 |
4.3 主动优先控制模型 | 第51-59页 |
4.3.1 有轨电车到达交叉口运动状态 | 第51页 |
4.3.2 有轨电车检测时刻划分 | 第51-53页 |
4.3.3 相位实时绿灯时间模型 | 第53-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60-78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60页 |
5.2 基础数据 | 第60-64页 |
5.2.1 路网结构 | 第60-61页 |
5.2.2 信号配时 | 第61-62页 |
5.2.3 路网流量 | 第62页 |
5.2.4 停站时间 | 第62-63页 |
5.2.5 行程时间 | 第63-64页 |
5.2.6 清空时间 | 第64页 |
5.3 模型求解 | 第64-68页 |
5.3.1 干线绿波模型相关参数 | 第64-67页 |
5.3.2 主动优先控制相关参数 | 第67-68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77页 |
5.4.1 主动优先控制对有轨电车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2 主动优先控制对路网社会车辆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3 主动优先控制对直行社会车辆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5.4.4 主动优先控制对各流向社会车辆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71-74页 |
5.4.5 主动优先控制对各交叉口社会车辆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6 有轨电车发车间隔对社会车辆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 | 第7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8-7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