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基于脱硫废水烟道蒸发的燃煤烟气PM2.5/SO3/Hg协同脱除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对照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9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燃煤电站脱硫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第15-20页
        1.2.1 脱硫废水的来源及特点第15页
        1.2.2 常用脱硫废水处理技术对比第15-17页
        1.2.3 烟道蒸发技术发展现状第17-20页
    1.3 燃煤电站PM_(2.5)/SO_3/Hg控制技术第20-28页
        1.3.1 燃煤电站PM_(2.5)控制技术第20-24页
        1.3.2 燃煤电站SO_3控制技术第24-27页
        1.3.3 燃煤电站Hg控制技术第27-28页
    1.4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脱除PM_(2.5)/SO_3/Hg技术第28-29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9-31页
    1.6 本章小结第31页
    参考文献第31-39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39-50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燃煤热态试验系统第39-44页
        2.2.1 燃煤热态试验平台第39-40页
        2.2.2 烟气发生及配制系统第40-41页
        2.2.3 脱硫废水蒸发系统第41-42页
        2.2.4 湍流团聚系统第42页
        2.2.5 燃煤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第42-44页
    2.3 烟气采样及分析系统第44-47页
        2.3.1 细颗粒测量分析系统第44-45页
        2.3.2 SO_3采样分析系统第45页
        2.3.3 Hg测量分析系统第45-46页
        2.3.4 雾化粒径测量装置第46页
        2.3.5 颗粒物采样分析系统第46-47页
        2.3.6 烟气温湿度测量装置第47页
    2.4 试验材料第47-49页
        2.4.1 试验用煤第47页
        2.4.2 脱硫废水第47-48页
        2.4.3 化学团聚剂和碱性吸收剂第48页
        2.4.4 SCR催化剂第48-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第三章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特性研究第50-63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液滴蒸发的理论模型第50-53页
        3.2.1 单液滴蒸发模型第50-52页
        3.2.2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计算结果第52-53页
    3.3 双流体喷嘴雾化特性第53-54页
    3.4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试验研究第54-60页
        3.4.1 荧光示踪法可视化测试第55页
        3.4.2 烟温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第55-56页
        3.4.3 粉尘浓度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第56-57页
        3.4.4 雾化液滴粒径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第57-58页
        3.4.5 不同氯离子浓度液滴蒸发特性第58-60页
    3.5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氯离子平衡研究第60-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第四章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燃煤烟气细颗粒脱除研究第63-85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温湿度对电除尘脱除细颗物的影响第63-67页
        4.2.1 电除尘伏安特性第63-64页
        4.2.2 烟气温湿度对飞灰比电阻的影响第64-65页
        4.2.3 温湿度对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的影响第65-67页
    4.3 脱硫废水蒸发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第67-70页
        4.3.1 脱硫废水蒸发对细颗粒物性的影响第67-68页
        4.3.2 脱硫废水蒸发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的性能第68-70页
    4.4 添加化学团聚剂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第70-75页
        4.4.1 添加化学团聚剂对细颗粒物性的影响第70-73页
        4.4.2 添加化学团聚剂促进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的性能第73-75页
    4.5 湍流与化学团聚耦合增强电除尘脱除细颗粒第75-82页
        4.5.1 细颗粒团聚过程中受力及粒径变化第75-77页
        4.5.2 操作条件对细颗粒团聚长大性能的影响第77-80页
        4.5.3 湍流与化学团聚耦合增强电除尘脱除效率第80-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第五章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燃煤烟气SO_3和Hg脱除研究第85-100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SO_3脱除研究第85-92页
        5.2.1 技术思路及可行性分析第85-86页
        5.2.2 烟气温湿度对SO_3脱除的影响第86-88页
        5.2.3 脱硫废水添加碱性吸收剂脱除SO_3第88-92页
    5.3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Hg脱除研究第92-97页
        5.3.1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SCR氧化Hg~0第92-94页
        5.3.2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ESP脱除Hg第94-95页
        5.3.3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WFGD脱除Hg第95-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第六章 脱硫废水蒸发促进PM_(2.5)/SO_3/Hg脱除量子化学研究第100-113页
    6.1 引言第100页
    6.2 量子化学计算的原理和方法第100-103页
        6.2.1 量子化学基本假设和基本方程第100-101页
        6.2.2 计算方法和软件第101-103页
    6.3 化学团聚剂吸附絮凝PM_(2.5)研究第103-105页
        6.3.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第103-104页
        6.3.2 吸附絮凝过程第104-105页
    6.4 烟气中SO_3转化和脱除研究第105-109页
        6.4.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第105-106页
        6.4.2 SO_3成核和吸附研究第106-109页
    6.5 脱硫废水蒸发析出的氯离子促进Hg氧化研究第109-111页
        6.5.1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第109页
        6.5.2 反应过程第109-111页
    6.6 本章小结第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3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第113-116页
    7.1 全文总结第113-114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14页
    7.3 后续研究建议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论文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温金属管蒸汽侧氧化膜失效特性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