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错层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及特点第11-17页
        1.2.1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的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2 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节点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错层节点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新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节点的提出第18-19页
        1.4.1 传统节点存在的问题及局限第18页
        1.4.2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的设计原则第18页
        1.4.3 新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节点的提出第18-19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9-21页
第二章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有限元建模及验证第21-39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材料本构模型第21-24页
        2.2.1 钢材的本构关系模型第21-22页
        2.2.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其本构关系第22-24页
    2.3 单元选取第24-25页
    2.4 约束和接触设置第25-26页
    2.5 对比试验简介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6-30页
        2.5.1 对比试验简介第26-28页
        2.5.2 对比试验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8-30页
    2.6 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30-34页
        2.6.1 节点滞回曲线对比第30-32页
        2.6.2 节点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对比分析第32页
        2.6.3 节点刚度对比第32-33页
        2.6.4 节点破坏形态对比第33-34页
    2.7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节点破坏模式的判别方法第34-37页
        2.7.1 钢筋锚固的机理第34页
        2.7.2 规范规定的钢筋锚固长度计算方法第34-35页
        2.7.3 有限元模拟判段节点发生锚固破坏的方法第35-37页
    2.8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平层搭接式节点抗震性能分析第39-79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牛腿长度对搭接式平层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39-49页
        3.2.1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式第39-41页
        3.2.2 节点单调加载结果分析第41-42页
        3.2.3 节点低周反复加载结果分析第42-49页
    3.3 配筋率对搭接式平层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9-56页
        3.3.1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式第49-50页
        3.3.2 节点单调加载结果分析第50页
        3.3.3 节点低周反复加载结果分析第50-56页
    3.4 含钢率对搭接式平层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56-63页
        3.4.1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式第56-57页
        3.4.2 节点单调加载结果分析第57页
        3.4.3 节点低周反复加载结果分析第57-63页
    3.5 轴压比对搭接式平层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63-70页
        3.5.1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式第63页
        3.5.2 节点单调加载结果分析第63-64页
        3.5.3 节点低周反复加载结果分析第64-70页
    3.6 隔板对搭接式平层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70-77页
        3.6.1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式第70页
        3.6.2 节点单调加载结果分析第70-71页
        3.6.3 节点低周反复加载结果分析第71-77页
    3.7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错层节点抗震性能分析第79-90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错开高度对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79-83页
        4.2.1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式第79页
        4.2.2 节点单调加载结果分析第79-81页
        4.2.3 节点低周反复加载结果分析第81-83页
    4.3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错层节点的受力特征第83-85页
    4.4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错层节点传力机构分析第85-87页
    4.5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搭接式错层节点核心区剪力计算对比第87-88页
    4.6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90-93页
    5.1 总结第90-91页
    5.2 设计建议第91-92页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力模型理论在小型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以重庆石柱县城规划设计为例
下一篇:禅宗佛教艺术在山地寺院景观中的传承与重塑--以泸州市合江县法王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