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法治宣传教育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外法治宣传教育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3.4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关键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关键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法治宣传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普法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法制宣传教育的概念 | 第21页 |
2.1.3 法治宣传教育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4 普法、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2.1 依法治国的相关论述 | 第23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24页 |
2.3 法治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3.1 法治宣传教育的目的 | 第24页 |
2.3.2 法治宣传教育的意义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ZQ区法治宣传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 第26-39页 |
3.1 法治宣传教育的启蒙和历史 | 第26-30页 |
3.1.1 法治宣传教育的启蒙 | 第26页 |
3.1.2 法治宣传教育的回顾 | 第26-29页 |
3.1.3 ZQ区法治宣传教育历史回顾 | 第29-30页 |
3.2 ZQ区法治宣传教育现状 | 第30-38页 |
3.2.1 ZQ区法治宣传教育主体机构 | 第30-31页 |
3.2.2 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情况 | 第31-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ZQ区法治宣传教育情况调查和存在的问题 | 第39-48页 |
4.1 ZQ区法治宣传教育情况调查 | 第39-44页 |
4.1.1 实施问卷调查 | 第39-43页 |
4.1.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2 ZQ区法治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4.2.1 法治宣传教育主体范围狭窄 | 第44页 |
4.2.2 缺乏科学有效的宣传方式 | 第44-45页 |
4.2.3 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 | 第45页 |
4.2.4 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不畅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ZQ区法治宣传教育改进对策 | 第48-55页 |
5.1 拓宽法治宣传教育主体 | 第48-49页 |
5.1.1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作用 | 第48页 |
5.1.2 建立高素质的法律志愿者队伍 | 第48-49页 |
5.1.3 借助民间团体力量 | 第49页 |
5.2 综合运用全媒体宣传方式 | 第49-51页 |
5.2.1 发挥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 | 第49-50页 |
5.2.2 推进立体化新媒体新技术运用 | 第50页 |
5.2.3 着力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 | 第50-51页 |
5.3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法治宣传教育服务 | 第51-52页 |
5.3.1 注重群众实际法律需求 | 第51页 |
5.3.2 区分不同群体 | 第51-52页 |
5.4 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 | 第52-54页 |
5.4.1 强化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 | 第52-53页 |
5.4.2 拓展法治宣传教育经费来源 | 第53页 |
5.4.3 改进考核评估方式方法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