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刑事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 第10-14页 |
(一)精神损害之含义 | 第10-11页 |
(二)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2页 |
(三)我国刑事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现状 | 第12-14页 |
1.刑法、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 | 第12-13页 |
2.司法解释直接否定 | 第13-14页 |
二、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概述及侵害行为对其身心影响之分析 | 第14-16页 |
(一)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之定义 | 第14页 |
(二)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之特征 | 第14页 |
(三)侵害行为对未成年被害人身心影响之分析 | 第14-16页 |
三、确立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价值及合理性分析 | 第16-21页 |
(一)确立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价值 | 第16-18页 |
1.彰显法制的公平正义 | 第16-17页 |
2.与被告人权利对等保护的必然要求 | 第17页 |
3.保护人权,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本质内涵 | 第17-18页 |
4.有助于我国法律与世界接轨,彰显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 | 第18页 |
(二)确立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18-21页 |
1.合理性的法理基础 | 第18-19页 |
2.合理性的法律价值基础 | 第19页 |
3.解决法律冲突的合理性基础 | 第19页 |
4.合理性的道德层面基础 | 第19-21页 |
四、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之现实困境分析 | 第21-24页 |
(一)证据采信问题阻碍当事人诉求的实现 | 第21-22页 |
(二)精神损害程度不易把握 | 第22页 |
(三)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难 | 第22-23页 |
(四)案件审结后执行难 | 第23-24页 |
五、完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救济之对策 | 第24-30页 |
(一)完善立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 第24-25页 |
(二)制定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特别程序 | 第25页 |
(三)准确界定精神损害程度,提供分档赔偿模式 | 第25-26页 |
(四)结合精神损害程度,量化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 第26-28页 |
(五)放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 | 第28页 |
(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诉前保全制度 | 第28-29页 |
(七)建立精神损害赔偿金托管制度 | 第29-30页 |
结束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