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区域水问题频发,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 第13-14页 |
1.1.2 特殊地区水问题复杂,海绵城市理念面临挑战 | 第14页 |
1.1.3 产业基地水问题突出,急需海绵技术引进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1 海绵城市理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2 SWMM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及案例解析 | 第21-33页 |
2.1 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1 海绵城市理念 | 第21页 |
2.1.2 海绵城市空间规划的设计内容 | 第21页 |
2.1.3 海绵城市空间规划的弹性应对 | 第21-22页 |
2.2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 第22页 |
2.2.2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 第23页 |
2.2.4 弹性规划的理论 | 第23页 |
2.3 国内外海绵城市案例解析 | 第23-27页 |
2.3.1 国外海绵城市案例解析 | 第23-25页 |
2.3.2 国内海绵城市案例解析 | 第25-27页 |
2.4 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方法 | 第27-30页 |
2.4.1 遥感影像解译方法 | 第27-28页 |
2.4.2 GIS空间信息叠加方法 | 第28-29页 |
2.4.3 SWMM地表径流模拟技术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三章 产业基地现状建设条件及数据模拟分析 | 第33-59页 |
3.1 产业基地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34-35页 |
3.1.2 土壤特征 | 第35页 |
3.1.3 气候特征 | 第35页 |
3.1.4 降水特征 | 第35-36页 |
3.2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 第36-46页 |
3.2.1 水环境分析 | 第36-39页 |
3.2.2 水安全分析 | 第39-41页 |
3.2.3 水资源分析 | 第41-44页 |
3.2.4 水生态分析 | 第44-46页 |
3.2.5 建设条件总结 | 第46页 |
3.3 雨水径流模型的模拟分析 | 第46-57页 |
3.3.1 模拟参数选择 | 第47-49页 |
3.3.2 模拟准确度分析 | 第49-51页 |
3.3.3 软件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海绵城市理念下产业基地空间体系构建 | 第59-93页 |
4.1 体系构建指引 | 第59-63页 |
4.1.1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 第59-60页 |
4.1.2 雨水管理单元划分 | 第60-62页 |
4.1.3 空间体系构建内容 | 第62-63页 |
4.2 雨水管网的提升优化 | 第63-68页 |
4.2.1 城市雨水管网体系优化原则 | 第64页 |
4.2.2 生态设计,明暗渠相结合 | 第64页 |
4.2.3 修改管径,提升管径存储量和流速 | 第64-68页 |
4.3 地表水系的空间构建 | 第68-76页 |
4.3.1 水域体系构建原则 | 第68页 |
4.3.2 确定水域格局,地表径流收集 | 第68-72页 |
4.3.3 预测水容纳量,配合城市降水 | 第72-73页 |
4.3.4 设计水系竖向,确定水系流向 | 第73-74页 |
4.3.5 规划水域断面,满足城市需求 | 第74-76页 |
4.4 用地空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 | 第76-87页 |
4.4.1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具体建设方式 | 第77-80页 |
4.4.2 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80-82页 |
4.4.3 各建设用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布局 | 第82-87页 |
4.5 各体系间的耦合 | 第87-92页 |
4.5.1 相互衔接,达到海绵建设目标 | 第87-88页 |
4.5.2 源头控制,提升地块消纳能力 | 第88-90页 |
4.5.3 末端调蓄,增强管网排水能力 | 第90页 |
4.5.4 防洪排涝,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 第90-91页 |
4.5.5 相互协调,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 第91-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产业基地海绵城市规划校核与评价 | 第93-113页 |
5.1 空间体系模拟校核 | 第93-98页 |
5.1.1 模拟体系构建及分析 | 第93-95页 |
5.1.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5-98页 |
5.2 径流指标体系校核 | 第98-103页 |
5.2.1 指标构建体系的建立 | 第98-99页 |
5.2.2 单元地表径流系数计算 | 第99-101页 |
5.2.3 设计调蓄容积规划计算 | 第101-103页 |
5.2.4 总体径流指标核算 | 第103页 |
5.3 方案评价 | 第103-110页 |
5.3.1 综合指标体系的评定 | 第103-105页 |
5.3.2 季节适用性评价 | 第105-110页 |
5.3.3 跨季适用性评价 | 第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13-11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13-114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114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附表 | 第119-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