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1 植物硫的吸收过程 | 第16-17页 |
1.2 半胱氨酸简介 | 第17页 |
1.3 O-乙酰丝氨酸(硫醇)裂解酶的简介 | 第17-20页 |
1.3.1 O-乙酰丝氨酸(硫醇)裂解酶的催化反应 | 第17-18页 |
1.3.2 SAT和OASTL的调控机理 | 第18页 |
1.3.3 O-乙酰丝氨酸(硫醇)裂解酶在细胞中的定位 | 第18-19页 |
1.3.4 O-乙酰丝氨酸(硫醇)裂解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0页 |
1.4 谷子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谷子的形态学特性 | 第20页 |
1.4.2 谷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20-21页 |
1.4.3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 第21页 |
1.4.4 谷子的抗性研究 | 第21-22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1.5.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5.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谷子OASTL家族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24-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种子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24页 |
2.1.2 酶和试剂 | 第2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1.4 培养基与溶液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总RNA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2 谷子OASTL家族基因的克隆 | 第27-28页 |
2.2.3 谷子OASTL蛋白质结构预测与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3.1 谷子OASTL家族基因编码序列克隆 | 第29页 |
2.3.2 谷子OASTL家族基因编码蛋白性质分析 | 第29-33页 |
2.3.3 谷子OASTL家族基因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33-35页 |
2.4 讨论 | 第35-38页 |
第三章 谷子OASTL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体外表达及酶活分析 | 第38-4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1.1 质粒和菌株 | 第38页 |
3.1.2 酶和试剂 | 第38-39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3.1.4 培养基与溶液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4页 |
3.2.1 p-Cold-SiOASTL7、p-Cold-SiOASTL9和p-Cold-SiOASTL10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1页 |
3.2.2 Si-OASTL7、Si-OASTL9、Si-OASTL10的表达和纯化 | 第41-43页 |
3.2.3 Si-OASTL7,Si-OASTL9,Si-OASTL10酶活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3.3.1 p-Cold-SiOASTL7、p-Cold-SiOASTL9和p-Cold-SiOASTL10载体的构建和转化 | 第44-45页 |
3.3.2 Si-OASTL7、Si-OASTL9、Si-OASTL10的诱导和纯化检测 | 第45页 |
3.3.3 Si-OASTL7、Si-OASTL9、Si-OASTL10的酶活分析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谷子OASTL家族基因表达分析 | 第48-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4.1.1 种子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48页 |
4.1.2 酶和试剂 | 第48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4.1.4 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1 总RNA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49页 |
4.2.2 谷子OASTL家族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9页 |
4.2.3 非生物胁迫条件下谷子OASTL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0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4.3.1 Si-OASTL家族基因在谷子不同部位的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4.3.2 Si-OASTL家族基因在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