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市茶园新区长生河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由增量到存量的转变第13页
        1.1.2 现阶段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1.1.3 “城市双修”的提出第14页
        1.1.4 当前滨水空间在更新中存在的生态与功能缺失现象第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城市双修”概念的解读第15-19页
        1.3.1 生态修复第15-17页
        1.3.2 城市修补第17-18页
        1.3.3 “城市双修”与城市更新第18-19页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9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9-26页
        1.5.1 “城市双修”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2 滨水空间的研究现状第21-26页
        1.5.3 研究现状总结第26页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6-29页
        1.6.1 研究内容第26-28页
        1.6.2 研究框架第28-29页
2 滨水空间的认知及现状第29-41页
    2.1 滨水空间的概念第29页
    2.2 滨水空间的发展演变第29-32页
        2.2.1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繁荣与衰败第30-31页
        2.2.2 新空间的产生与消费空间的形成第31-32页
    2.3 滨水空间的特征第32-34页
        2.3.1 对城市的渗透性第32页
        2.3.2 对生态的敏感性第32-33页
        2.3.3 对线型的延伸性第33页
        2.3.4 对组团的跨越性第33-34页
    2.4 现阶段滨水空间在更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34-39页
        2.4.1 生态方面第34-35页
        2.4.2 功能方面第35-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3 “城市双修”对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的引导第41-49页
    3.1 滨水空间在生态上对城市的影响第41-44页
        3.1.1 滨水空间与城市生态网络第41-42页
        3.1.2 滨水空间与城市雨洪调蓄第42-44页
    3.2 滨水空间在功能上与城市的联系第44-45页
        3.2.1 组织城市周边开放空间第44页
        3.2.2 对城市特色形象的展示第44-45页
        3.2.3 城市内的河流基础设施第45页
    3.3 “城市双修”导向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原则第45-47页
        3.3.1 宏观性原则第46页
        3.3.2 地域性原则第46页
        3.3.3 可达性原则第46页
        3.3.4 人性化原则第46页
        3.3.5 安全性原则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4 “城市双修”相关案例分析借鉴第49-57页
    4.1 生态修复的经验借鉴第49-51页
        4.1.1 稳定的城市生态格局第49-50页
        4.1.2 循环的河流生态系统第50-51页
    4.2 城市修补的经验借鉴第51-55页
        4.2.1 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第51-53页
        4.2.2 突显特色的城市意象第53-54页
        4.2.3 多功能河流基础设施第54-55页
    4.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5 “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空间设计策略第57-89页
    5.1 滨水空间设计任务重点第57页
    5.2 滨水空间控制要素选取第57-60页
        5.2.1 生态修复控制要素第57-58页
        5.2.2 功能修补控制要素第58-60页
        5.2.3 要素体系构成第60页
    5.3 滨水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第60-69页
        5.3.1 网络——城市绿地与河流的紧密交融第60-66页
        5.3.2 水文——多层次滨水空间海绵体构建第66-69页
    5.4 滨水空间功能修补策略第69-86页
        5.4.1 联系——塑造系统性的城市空间第69-75页
        5.4.2 形象——突显特色滨水城市形象第75-83页
        5.4.3 活力——景观化的基础设施营造第83-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9页
6 项目实践——重庆茶园新区长生河滨水空间总体设计第89-111页
    6.1 项目概况第89-97页
        6.1.1 背景及范围第89-91页
        6.1.2 相关规划解读第91-92页
        6.1.3 基地概况第92页
        6.1.4 场地周边用地性质分析第92-93页
        6.1.5 现场调研第93-97页
    6.2 问题归纳及总结第97-98页
        6.2.1 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97页
        6.2.2 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第97-98页
    6.3 “双修”导向下的长生河设计任务重点第98页
    6.4 长生河生态修复设计策略及实施措施第98-103页
        6.4.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连通性修复及生态战略点选取第98-100页
        6.4.2 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打造特色的流域海绵空间结构第100-103页
    6.5 长生河功能修补设计策略及实施措施第103-110页
        6.5.1 系统化的城市空间——通山连水的开敞空间体系构建第103-106页
        6.5.2 突显城市形象特色——极具山地特质的滨水公共空间第106-109页
        6.5.3 滨水活力空间营造——体现长生河流域河流区域价值第109-110页
    6.6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7 结语第111-113页
    7.1 主要结论第111页
    7.2 不足之处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普宣教视角下重庆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乡村旅游视角下的巴渝传统聚落风貌重塑设计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