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以黄厚江、余映潮、肖培东教学实录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引言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 《孔乙己》文本解读研究 | 第13-17页 |
2.《孔乙己》教学研究 | 第17-19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孔乙己》课例的选定 | 第21-28页 |
(一)选定文本——《孔乙己》 | 第21-23页 |
1.《孔乙己》内容简述 | 第21-22页 |
2.选定《孔乙己》的原因 | 第22-23页 |
(二)选择教师——特级教师 | 第23-24页 |
1.三位名师的基本介绍 | 第23-24页 |
2.语文名师的研究价值 | 第24页 |
(三)选定课例——同课异构 | 第24-28页 |
1.黄厚江《孔乙己》课例 | 第24-26页 |
2.余映潮《孔乙己》课例 | 第26页 |
3.肖培东《孔乙己》课例 | 第26-28页 |
三、《孔乙己》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编辑意图分析 | 第28-30页 |
(一)《孔乙己》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编辑意图分析 | 第28-29页 |
(二)《孔乙己》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编辑意图分析 | 第29-30页 |
四、三位名师执教《孔乙己》的比较与反思 | 第30-43页 |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30-32页 |
1.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目标分析 | 第30-31页 |
2.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目标分析 | 第31页 |
3.肖培东老师的教学目标分析 | 第31页 |
4.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32-34页 |
1.黄厚江老师的教学内容 | 第32-33页 |
2.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内容 | 第33页 |
3.肖培东老师的教学内容 | 第33-34页 |
4.比较分析 | 第34页 |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 第34-39页 |
1.黄厚江的教学方法 | 第35-36页 |
2.余映潮的教学方法 | 第36-37页 |
3.肖培东的教学方法 | 第37-39页 |
4.比较分析 | 第39页 |
(四)教学效果的分析 | 第39-41页 |
1. 黄厚江的教学效果 | 第39-40页 |
2.余映潮的教学效果 | 第40页 |
3.肖培东的教学效果 | 第40-41页 |
4.比较分析 | 第41页 |
(五)教学课例的反思 | 第41-43页 |
1.黄厚江老师课例的反思 | 第41-42页 |
2.余映潮老师课例的反思 | 第42页 |
3.肖培东老师课例的反思 | 第42-43页 |
五、名师教学课例对《孔乙己》及小说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43-50页 |
(一)《孔乙己》“这一篇”小说的教学启示 | 第43-44页 |
1. 《孔乙己》教什么 | 第43-44页 |
2. 《孔乙己》怎么教 | 第44页 |
(二)《孔乙己》“这一类”小说的教学启示 | 第44-50页 |
1.制定合理的小说教学目标 | 第44-46页 |
2.选择适宜的小说教学内容 | 第46-47页 |
3.运用恰当的小说教学方法 | 第47-48页 |
4.借鉴名师的小说教学艺术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81页 |
附录 1:黄厚江老师《孔乙己》教学实录 | 第54-62页 |
附录 2:余映潮老师《孔乙己》教学实录 | 第62-66页 |
附录 3:肖培东老师《孔乙己》教学实录 | 第66-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