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2-16页 |
1.2.1 穆斯林 | 第12-13页 |
1.2.2 回回 | 第13页 |
1.2.3 安徽回族 | 第13-14页 |
1.2.4 回族聚居区 | 第14-15页 |
1.2.5 寺坊 | 第15页 |
1.2.6 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7 文化景观 | 第16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伊斯兰园林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回族聚居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 引言 | 第19-23页 |
2.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2.1.2 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2.1.3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2.2 研究的内容与对象 | 第20-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3 回族聚居区景观特征 | 第23-34页 |
3.1 空间布局 | 第23-24页 |
3.2 清真寺 | 第24-30页 |
3.2.1 伊斯兰风格清真寺 | 第25-26页 |
3.2.2 中伊混合风格清真寺 | 第26-30页 |
3.3 回民商业街 | 第30页 |
3.4 回民学校 | 第30-31页 |
3.5 回民墓地 | 第31-32页 |
3.6 回族聚居区景观与一般社区景观的异同性分析 | 第32-34页 |
3.6.1 回族聚居区景观与一般社区景观的相似性分析 | 第32页 |
3.6.2 回族聚居区景观与一般社区景观的差异性分析 | 第32-34页 |
4 回族聚居区景观影响要素 | 第34-40页 |
4.1 回族的民俗 | 第34-38页 |
4.1.1 差异的生活方式 | 第34-36页 |
4.1.2 以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 第36-37页 |
4.1.3 经堂制的教育方式 | 第37页 |
4.1.4 相对封闭的空间需求 | 第37-38页 |
4.2 伊斯兰园林 | 第38-40页 |
5 安徽省回族聚居区景观规划原则及策略 | 第40-50页 |
5.1 安徽省回族聚居区景观规划现状问题 | 第40-41页 |
5.1.1 民族特色趋于消失 | 第40页 |
5.1.2 传统格局逐步瓦解 | 第40页 |
5.1.3 公共空间有待完善 | 第40-41页 |
5.2 安徽省回族聚居区景观规划原则 | 第41-42页 |
5.2.1 传承民族特色 | 第41-42页 |
5.2.2 展现伊斯兰造园艺术 | 第42页 |
5.2.3 遵循经济适用 | 第42页 |
5.3 回族聚居区景观规划策略 | 第42-50页 |
5.3.1 景观空间布局规划 | 第42-44页 |
5.3.2 清真寺景观规划 | 第44-47页 |
5.3.3 回族商业街景观规划 | 第47-48页 |
5.3.4 回族民居景观规划 | 第48页 |
5.3.5 回民墓地景观规划 | 第48-50页 |
6 肥西官亭镇回民中心村景观规划实践案例 | 第50-61页 |
6.1 设计项目概况 | 第50-53页 |
6.1.1 项目区位 | 第50页 |
6.1.2 村域现状 | 第50-51页 |
6.1.3 交通现状 | 第51-52页 |
6.1.4 设施现状 | 第52页 |
6.1.5 用地分析图 | 第52-53页 |
6.1.6 现状总结 | 第53页 |
6.2 设计定位与目标 | 第53-54页 |
6.2.1 聚居区内部与周边居民区的融合 | 第53-54页 |
6.2.2 传承与发展民族特色 | 第54页 |
6.2.3 充分发挥民族产业 | 第54页 |
6.3 聚居区景观规划构思 | 第54-61页 |
6.3.1 聚居区规划布局 | 第54-55页 |
6.3.2 清真寺景观规划 | 第55-56页 |
6.3.3 墓地景观规划 | 第56-57页 |
6.3.4 民居景观规划 | 第57-58页 |
6.3.5 民族风情小品设计 | 第58页 |
6.3.6 回民屠宰场设计 | 第58-59页 |
6.3.7 景观专项绿化改造提升 | 第59-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页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