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创新 | 第17页 |
·不足 | 第17-19页 |
2 国内外人才与就业理论 | 第19-26页 |
·马克思主义人才与就业观 | 第19-22页 |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与就业理论 | 第19-20页 |
·四代中央领导人的人才与就业论述 | 第20-22页 |
·西方就业理论概要 | 第22-26页 |
3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趋势 | 第26-31页 |
·就业形势 | 第26-28页 |
·就业趋势 | 第28-31页 |
4 基层就业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31-45页 |
·相关概念 | 第31页 |
·基层就业所指的"基层" | 第31页 |
·基层就业所指的"就业" | 第31页 |
·基层就业的意义 | 第31-35页 |
·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 | 第32-33页 |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33-34页 |
·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第34页 |
·是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的需要 | 第34-35页 |
·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积极因素 | 第35-43页 |
·法律法规的保障 | 第35-37页 |
·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 | 第37-40页 |
·高校的引导、鼓励、促成和推动 | 第40-41页 |
·使教学与就业对接,培养市场需要人才 | 第40页 |
·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 第40页 |
·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 第40-41页 |
·指导学生社团发挥作用 | 第41页 |
·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承担 | 第41-42页 |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 第42-43页 |
·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 | 第43-45页 |
·受编制控制 | 第43页 |
·受财力限制 | 第43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43-44页 |
·专业不对口 | 第44页 |
·社会歧视多 | 第44-45页 |
5 基层就业现状与对策 | 第45-56页 |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有途径 | 第45-48页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第45-46页 |
·"三支一扶"计划 | 第46页 |
·农村义务教育特设教师岗位政策 | 第46-47页 |
·一村一居一名大学生及社区公共服务招募大学生制度 | 第47-48页 |
·存在问题 | 第48-50页 |
·基层受财力、编制所限,难以吸纳更多毕业生 | 第48页 |
·基层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48-49页 |
·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 第49-50页 |
·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和成长发展观滞后 | 第50页 |
·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 第50-56页 |
·努力解决"下得来" | 第51-52页 |
·努力做到"引得进" | 第52-53页 |
·切实消除政策障碍 | 第52页 |
·提供施展才华平台 | 第52-53页 |
·抓好政策落实 | 第53页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53页 |
·努力实现"用得上" | 第53-54页 |
·努力达到"留得住" | 第54-55页 |
·努力满足"出得去"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专著类 | 第58页 |
论文类 | 第58-59页 |
文件与网站类 | 第59-60页 |
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