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现状简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分析 | 第16-25页 |
2.1 非营利组织 | 第16-17页 |
2.1.1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 第16页 |
2.1.2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3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 第17页 |
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第17-20页 |
2.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 第18-19页 |
2.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第20-22页 |
2.3.1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含义 | 第20页 |
2.3.2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 第20-21页 |
2.3.3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 | 第21页 |
2.3.4 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类型 | 第21-22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4.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页 |
2.4.2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2.4.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3.1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成就 | 第25-29页 |
3.1.1 丰富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和方式 | 第25-26页 |
3.1.2 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村民获得感 | 第26-28页 |
3.1.3 弥补了政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错位 | 第28-29页 |
3.2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2.1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内容领域较窄 | 第29-30页 |
3.2.2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法律保障欠缺 | 第30-31页 |
3.2.3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政府监管不足 | 第31-32页 |
3.3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7页 |
3.3.1 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有限 | 第33-34页 |
3.3.2 相应的政策体系设计滞后 | 第34-35页 |
3.3.3 政社沟通对话机制不完善 | 第35-37页 |
第4章 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 第37-48页 |
4.1 政府视角 | 第37-40页 |
4.1.1 推动政府文化行政理念由“管制”向“服务”转型 | 第37-38页 |
4.1.2 健全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体系 | 第38-39页 |
4.1.3 创新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 | 第39-40页 |
4.2 组织视角 | 第40-44页 |
4.2.1 完善非营利组织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 | 第40-41页 |
4.2.2 提升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服务供给能力 | 第41-42页 |
4.2.3 提高非营利组织成员的业务执行能力 | 第42-44页 |
4.3 操作视角 | 第44-48页 |
4.3.1 参与过程必须精耕细作 | 第44-45页 |
4.3.2 创新项目制的参与方式 | 第45-46页 |
4.3.3 注重及时评估参与效果 | 第46-48页 |
结语和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