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秸秆好氧堆肥及产物对冬小麦田生态系统影响的初步评价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1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及资源化利用方式第12-13页
        1.1.1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现状第12页
        1.1.2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第12-13页
    1.2 秸秆好氧堆肥技术第13-15页
        1.2.1 好氧堆肥原理第13页
        1.2.2 影响好氧堆肥效果的因素第13-14页
        1.2.3 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第14-15页
    1.3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第15-19页
        1.3.1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5页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动物微生物的影响第15-16页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第16-17页
        1.3.4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17-18页
        1.3.5 秸秆还田对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8页
        1.3.6 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的影响第18-19页
    1.4 麦蚜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1 影响麦蚜发生和消长的因素第19页
        1.4.2 麦蚜防治第19-20页
        1.4.3 麦蚜时空动态研究第20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3页
2 添加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好氧堆肥的影响第23-28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2.2.1 实验材料第23页
        2.2.2 实验设计第23-24页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4页
        2.2.4 数据处理第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26页
        2.3.1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堆肥的影响第24-26页
        2.3.2 发酵过程中物料全氮含量的变化第26页
    2.4 讨论第26-27页
    2.5 小结第27-28页
3 腐熟秸秆等氮替代化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第28-37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3.2.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3.2.2 实验设计第29页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9页
        3.2.4 数据处理第29-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3.3.1 株高第30页
        3.3.2 叶面积指数第30-31页
        3.3.3 叶绿素第31-33页
        3.3.4 地上部生物量第33页
        3.3.5 产量第33-34页
        3.3.6 植株氮素利用第34-35页
    3.4 讨论第35页
    3.5 小结第35-37页
4 腐熟秸秆等氮替代化肥对冬小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第37-42页
    4.1 引言第3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4.2.1 实验材料第37页
        4.2.2 实验设计第37页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7页
        4.2.4 数据处理第37-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4.3.1 土壤有机质第38页
        4.3.2 土壤碱解氮第38-39页
        4.3.3 土壤速效磷第39页
        4.3.4 土壤速效钾第39-40页
    4.4 讨论第40-41页
    4.5 小结第41-42页
5 腐熟秸秆等氮替代化肥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第42-47页
    5.1 引言第4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5.2.1 实验材料第42页
        5.2.2 实验设计第42页
        5.2.3 调查内容和时间及方法第42-43页
        5.2.4 数据处理第4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3-45页
        5.3.1 杂草种类第43页
        5.3.2 杂草群落生物多样性第43-44页
        5.3.3 杂草生物量第44-45页
    5.4 讨论第45-46页
    5.5 小结第46-47页
6 腐熟秸秆等氮替代化肥对冬小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第47-53页
    6.1 引言第4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47页
        6.2.1 实验材料第47页
        6.2.2 实验设计第47页
        6.2.3 调查内容、时间及方法第47页
        6.2.4 数据处理第47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6.3.1 蚜虫及天敌发生规律第47-49页
        6.3.2 植株不同部位蚜虫数量第49-52页
    6.4 讨论第52页
    6.5 小结第52-53页
7 总结第53-55页
    7.1 结论第53页
    7.2 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4页
作者简介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树中多酚氧化酶的基因克隆及功能探究
下一篇:不同施肥方式与配比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