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1.1 细菌亲缘辨别 | 第19-26页 |
1.1.1 V型分泌系统介导的细菌亲缘辨别 | 第20-22页 |
1.1.2 外膜交换介导的细菌亲缘辨别 | 第22-24页 |
1.1.3 非接触依赖型细菌亲缘辨别 | 第24-26页 |
1.2 菌落融合不兼容 | 第26-34页 |
1.2.1 菌落融合不兼容表型的发现 | 第26-29页 |
1.2.2 菌落界线的稳定存在 | 第29-31页 |
1.2.3 菌落融合不兼容的机制研究 | 第31-34页 |
1.3 黄色粘球菌的多细胞行为 | 第34-37页 |
1.3.1 社会性运动 | 第35-36页 |
1.3.2 捕食 | 第36页 |
1.3.3 子实体形成与孢子 | 第36-37页 |
1.4 本课题开展思路 | 第37-38页 |
第二章 不兼容异已识别突变株间相互作用研究 | 第38-6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5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38-39页 |
2.1.2 主要试剂、培养基及仪器 | 第39-41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2.2.1 异己识别突变株的获得及菌落融合不兼容分析 | 第45-49页 |
2.2.2 异己识别突变株的生长能力和多细胞行为分析 | 第49-50页 |
2.2.3 不兼容菌株间的竞争生孢 | 第50-53页 |
2.2.4 不兼容菌株间的竞争生长 | 第53-5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三章 同源基因的独立功能 | 第60-7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3.1.1 菌株与质粒 | 第60-6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3.2.1 两组同源基因 | 第64-66页 |
3.2.2 五对同源蛋白的功能预测 | 第66-68页 |
3.2.3 五对同源基因在菌落融合不兼容中有作用 | 第68-69页 |
3.2.4 功能独立的五对同源基因 | 第69-71页 |
3.2.5 两类同源蛋白的协同进化 | 第71-7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核酸酶毒素与免疫蛋白介导菌株亲缘辨别机制的研究 | 第74-11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4-85页 |
4.1.1 菌株与质粒 | 第74-76页 |
4.1.2 主要试剂、培养基及仪器 | 第76-7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78-8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5-109页 |
4.2.1 菌落界线的分隔作用 | 第85-86页 |
4.2.2 MXAN_0049基因在菌落融合不兼容中的作用 | 第86-87页 |
4.2.3 MXAN_0050基因的功能 | 第87-88页 |
4.2.4 MXAN_0050蛋白的异源表达与纯化 | 第88-100页 |
4.2.5 MXAN_0050/MXAN_0049蛋白的共表达与相互作用 | 第100-103页 |
4.2.6 MXAN_0049抑制MXAN_0050的核酸酶活性 | 第103-104页 |
4.2.7 MXAN_0050/MXAN_0049是一个毒素-免疫蛋白系统 | 第104-10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核酸酶毒素输出方式的探究 | 第110-12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6页 |
5.1.1 菌株与质粒 | 第110-111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111-11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7页 |
5.2.1 MXAN_0044的功能 | 第116-118页 |
5.2.2 MXAN_0044蛋白的定位 | 第118-119页 |
5.2.3 其他周边基因的功能 | 第119-121页 |
5.2.4 编码PAAR/核酸酶/免疫蛋白的多个同源基因簇 | 第121-123页 |
5.2.5 Ⅵ型分泌系统的作用 | 第123-126页 |
5.2.6 与外膜交换无关 | 第126-12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附录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14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