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碳纳米线圈的基础物性研究及其可拉伸应变传感器的制备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22-37页
    1.1 碳纳米线圈的合成及其研究进展第23-24页
    1.2 碳纳米线圈的物理特性研究及其应用第24-32页
        1.2.1 碳纳米线圈的电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第25-28页
        1.2.2 碳纳米线圈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第28-31页
        1.2.3 碳纳米线圈的热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第31-32页
    1.3 柔性及可拉伸应变传感器概述第32-34页
    1.4 选题思路及主要工作第34-37页
2 碳纳米线圈力学特性研究第37-53页
    2.1 前言第37页
    2.2 碳纳米线圈CVD制备及其悬臂梁制备第37-38页
    2.3 碳纳米线圈悬臂梁电致振动第38-45页
        2.3.1 实验方法第38-40页
        2.3.2 振动方程推导及分析第40-43页
        2.3.3 结果与讨论第43-45页
    2.4 碳纳米线圈纵向拉伸第45-49页
    2.5 碳纳米线圈内部结构表征第49-51页
    2.6 退火对于碳纳米线圈机械特性的影响第51-52页
    2.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3 碳纳米线圈热学特性研究第53-67页
    3.1 前言第53页
    3.2 碳纳米线圈热输运特性表征第53-61页
        3.2.1 双端固定的悬臂碳纳米线圈器件制备第53-55页
        3.2.2 碳纳米线圈的室温电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第55-57页
        3.2.3 碳纳米线圈的电子传输第57-58页
        3.2.4 碳纳米线圈的热传输及特性第58-61页
    3.3 阻热系数和特征局域尺寸第61-63页
    3.4 碳纳米线圈线径和结构的相互关系第63-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4 碳纳米线圈力、热、电特性及结晶结构相互关系研究第67-82页
    4.1 前言第67页
    4.2 单根碳纳米线圈力、热、电特性表征第67-68页
    4.3 结果讨论及特性参数与结构参数相互关系推导第68-74页
    4.4 酒精对碳纳米线圈结构及热、电特性的影响第74-80页
        4.4.1 研究背景第74页
        4.4.2 酒精浸泡对碳纳米线圈结构的影响第74-78页
        4.4.3 酒精浸泡对碳纳米线圈物理特性的影响第78-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基于螺旋状金纳米管薄膜的微纳可拉伸应变传感基元研究第82-104页
    5.1 前言第82页
    5.2 螺旋状金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其结构表征第82-84页
        5.2.1 磁控溅射制备螺旋状金纳米管薄膜第82页
        5.2.2 螺旋状金纳米管薄膜结构表征第82-84页
    5.3 螺旋状金纳米管薄膜电子输运及其拉伸应变响应第84-89页
        5.3.1 样品制备第84-85页
        5.3.2 电子输运: 薄膜厚度及温度的影响第85-86页
        5.3.3 横向拉伸应变响应第86-89页
    5.4 四探针法验证响应灵敏度第89-90页
    5.5 柔性碳纳米管束电学探针第90-98页
        5.5.1 研究背景第90-91页
        5.5.2 碳纳米管束探针制备第91页
        5.5.3 碳纳米管束探针处理及优化第91-93页
        5.5.4 结果讨论第93-96页
        5.5.5 碳纳米管束性能表征第96-98页
    5.6 碳纳米线圈应变分析第98-102页
    5.7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6 基于碳纳米线圈的超拉伸可穿戴应变传感器研究第104-115页
    6.1 前言第104页
    6.2 碳纳米线圈可拉伸传感器的制备第104-106页
        6.2.1 在氧化铟锡(ITO)基板上生长碳纳米线圈及其结构表征第104-105页
        6.2.2 一步粘取法制备碳纳米线圈应变传感器及其结构表征第105-106页
    6.3 碳纳米线圈可拉伸传感器应变响应第106-112页
        6.3.1 压力响应第106-108页
        6.3.2 拉伸应变响应第108-110页
        6.3.3 弯曲应变响应第110-112页
    6.4 实际应用示例第112-114页
    6.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5-118页
    7.1 结论第115-116页
    7.2 创新点第116-117页
    7.3 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作者简介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供需均衡视角的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补偿标准研究
下一篇:晶片表面微观形貌对压电式力传感器性能影响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