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5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8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3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方法现状 | 第9-12页 |
1.3.1 “含油气系统”机理 | 第9-10页 |
1.3.2 “源控”、“带控”及“相控”机理 | 第10页 |
1.3.3 “满凹含油”及“富油气凹陷”机理 | 第10页 |
1.3.4 “幕式成藏”机理 | 第10-11页 |
1.3.5 “油气输导体系”机理 | 第11-12页 |
1.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20页 |
1.4.1 烃源岩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2 油气特征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3 油、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4 输导体系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5 成藏期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2-24页 |
1.6.1 基础资料的整理及收集 | 第22页 |
1.6.2 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 | 第22-23页 |
1.6.3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3页 |
1.6.4 完成的图件 | 第23-24页 |
1.7 主要的成果和认识 | 第24-2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 | 第25-39页 |
2.1 所处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2.2 研究区构造演化 | 第26-27页 |
2.3 主要断裂发育特征 | 第27-28页 |
2.3.1 滴水泉断裂带 | 第27页 |
2.3.2 东道海子北断裂带 | 第27-28页 |
2.3.3 沙西断裂 | 第28页 |
2.3.4 屏风山断裂 | 第28页 |
2.4 沉积体系特征 | 第28-30页 |
2.5 石油地质特征 | 第30-39页 |
2.5.1 烃源岩基本特征 | 第30-37页 |
2.5.2 油气特征 | 第37-38页 |
2.5.3 储盖特征 | 第38-39页 |
第3章 油气源对比 | 第39-57页 |
3.1 原油类型及油源对比 | 第39-48页 |
3.1.1 原油物性、成熟度及碳同位素特征 | 第39-42页 |
3.1.2 原油分类及来源 | 第42-48页 |
3.2 东道海子凹陷周缘二叠系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及类型划分 | 第48-51页 |
3.2.1 东道海子凹陷周缘天然气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3.2.2 东道海子周缘天然气类型划分 | 第49-51页 |
3.3 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天然气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第51-57页 |
3.3.1 烃类气体地球化学意义 | 第52-53页 |
3.3.2 N2地球化学意义 | 第53-55页 |
3.3.3 CO_2地球化学意义 | 第55-56页 |
3.3.4 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天然气类型及来源层位 | 第56-57页 |
第4章 主供油凹陷的确定及烃源岩评价 | 第57-78页 |
4.1 烃源岩展布特征 | 第57-59页 |
4.2 有机质丰度 | 第59-62页 |
4.3 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 第62-67页 |
4.4 有机质类型 | 第67-78页 |
4.4.1 生油岩热解分析 | 第67页 |
4.4.2 有机显微组分类型指数法 | 第67-68页 |
4.4.3 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 | 第68-70页 |
4.4.4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70-77页 |
4.4.5 干酪根元素确定有机质类型 | 第77-78页 |
第5章 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动态过程 | 第78-99页 |
5.1 油气藏静态特征 | 第78-90页 |
5.1.1 圈闭构造特征 | 第78-79页 |
5.1.2 油气源对比及烃源岩评价 | 第79-81页 |
5.1.3 储层特征 | 第81-82页 |
5.1.4 流体性质特征 | 第82-85页 |
5.1.5 油藏压力特征 | 第85-86页 |
5.1.6 输导体系特征 | 第86-89页 |
5.1.7 小结 | 第89-90页 |
5.2 油藏动态特征 | 第90-99页 |
5.2.1 成藏期的确定 | 第90-96页 |
5.2.2 构造演化史 | 第96-98页 |
5.2.3 油气成藏过程 | 第98-99页 |
第6章 成藏主控因素 | 第99-110页 |
6.1 砂体输导体系特征 | 第99-101页 |
6.1.1 砂体连通性特征 | 第99-101页 |
6.1.2 砂体物性特征 | 第101页 |
6.2 砂体—断裂复合输导体系特征 | 第101-103页 |
6.2.1 凹陷内部 | 第102页 |
6.2.2 斜坡区 | 第102-103页 |
6.3 古构造特征 | 第103-107页 |
6.4 断面的形态特征 | 第107-110页 |
第7章 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 第110-11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12-11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