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题目来源、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1.2 勘探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1.2.1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9-10页 |
1.2.2 主要存在问题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浅水三角洲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6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7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研究 | 第19-29页 |
3.1 层序地层划分 | 第19-21页 |
3.2 层序界面识别 | 第21-24页 |
3.3 剥蚀厚度恢复 | 第24-25页 |
3.4 层序展布特征 | 第25-29页 |
第4章 沉积体系综合分析 | 第29-102页 |
4.1 物源分析 | 第29-38页 |
4.1.1 露头分析 | 第29-34页 |
4.1.2 地球物理方法分析 | 第34-38页 |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8-53页 |
4.2.1 辫状河 | 第39页 |
4.2.2 辫状河三角洲 | 第39-43页 |
4.2.3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 第43-49页 |
4.2.4 扇三角洲 | 第49-51页 |
4.2.5 湖泊 | 第51-53页 |
4.3 关键井及露头沉积相分析 | 第53-76页 |
4.3.1 西参1井 | 第54-62页 |
4.3.2 墩1井 | 第62-65页 |
4.3.3 芦草沟露头 | 第65-66页 |
4.3.4 南湖露头 | 第66-67页 |
4.3.5 多坝沟北露头 | 第67-69页 |
4.3.6 多坝沟南露头 | 第69-70页 |
4.3.7 黑大坂露头 | 第70-72页 |
4.3.8 北大窑露头 | 第72-73页 |
4.3.9 赤金堡露头 | 第73-75页 |
4.3.10 旱峡露头 | 第75-76页 |
4.4 地震相分析 | 第76-84页 |
4.4.1 主要地震相特征 | 第77-80页 |
4.4.2 地震相分布规律 | 第80-84页 |
4.5 地震波形分类 | 第84-89页 |
4.5.1 Stratimagic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84页 |
4.5.2 五墩凹陷波形分类成果 | 第84-89页 |
4.6 地震反演分析 | 第89-93页 |
4.6.1 有色反演算法原理 | 第89-91页 |
4.6.2 有色反演流程 | 第91页 |
4.6.3 有色反演成果及分析解释 | 第91-93页 |
4.7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 第93-98页 |
4.7.1 连井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93-95页 |
4.7.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95-98页 |
4.8 沉积相模式分析 | 第98-102页 |
第5章 有利砂体预测 | 第102-108页 |
5.1 砂体展布控制因素 | 第102-105页 |
5.1.1 构造因素 | 第102页 |
5.1.2 气候因素 | 第102-104页 |
5.1.3 物源因素 | 第104-105页 |
5.2 有利砂体预测 | 第105-10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