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支撑 | 第16-22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一、劳资纠纷 | 第16-17页 |
二、协同治理 | 第17-18页 |
三、多元主体 | 第18页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2页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二、公共危机理论 | 第20页 |
三、社会运动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S市劳资纠纷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2-32页 |
第一节 S市劳资纠纷现状 | 第22-28页 |
一、资方欠薪欠保纠纷数量增多 | 第23-25页 |
二、建设工程款拖欠款的劳资纠纷增多 | 第25-26页 |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劳资纠纷增多 | 第26-27页 |
四、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矛盾增多 | 第27页 |
五、劳工法律意识导致劳资纠纷增多 | 第27-28页 |
六、新环境下劳资纠纷 | 第28页 |
第二节 S市劳资纠纷协同治理情况 | 第28-32页 |
一、S市劳资纠纷协同治理现状 | 第28-29页 |
二、S市劳资纠纷协同治理效果 | 第29-32页 |
第三章 S市在劳资纠纷协同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政府各部门协同治理体效率低下 | 第32页 |
一、政府各相关部门内部运作不通畅 | 第32页 |
二、政府各相关部门外部运作不协调 | 第32页 |
三、政府行政各相关部门与立法,司法等部门运作不紧密 | 第32页 |
第二节 协同治理意识有待树立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劳资纠纷应对处置机制不完善 | 第34-35页 |
一、对劳方罢工的发生缺乏法律措施 | 第34页 |
二、对初置劳资纠纷的部门缺乏责任制 | 第34页 |
三、对劳资纠纷的协商缺乏客观标准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各力量不平衡主体协调不均衡 | 第35-36页 |
一、政府与协调主体配合不密切 | 第35页 |
二、劳资双方力量不平衡 | 第35页 |
三、工会组织形同虚设 | 第35-36页 |
四、企业组织利益倾向严重 | 第36页 |
五、司法机构未发挥实际效应 | 第36页 |
六、社会组织良莠不齐 | 第36页 |
第五节 劳资纠纷治理的体系落后 | 第36-39页 |
一、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不健全 | 第37-38页 |
二、劳资纠纷治理观念滞后 | 第38-39页 |
第四章 S市劳资纠纷协同治理成因分析 | 第39-42页 |
第一节 全能政府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管理体制前瞻性不足 | 第40-41页 |
一、内部管理不完善 | 第40页 |
二、职能转移不全面 | 第40页 |
三、法律规范不健全 | 第40页 |
四、管理动能不足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财政上缺乏足够的支持 | 第41-42页 |
一、支持力度不够 | 第41页 |
二、认可度不高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完善劳资纠纷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基于危机生命周期完善劳资纠纷的协同治理 | 第42-46页 |
一、事前预防纠纷阶段 | 第42-43页 |
二、事中调解阶段 | 第43-45页 |
三、事后补偿阶段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改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措施 | 第46-49页 |
一、司法角度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法律保障 | 第46-47页 |
二、行政角度强化协同治理的政策保障 | 第47页 |
三、人力资源角度加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保障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