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径 | 第17-18页 |
2 区域现状 | 第18-31页 |
·区域简介 | 第18-19页 |
·自然资源概况 | 第19-21页 |
·地质地貌概况 | 第19-20页 |
·气候资源概况 | 第20页 |
·水资源概况 | 第20页 |
·生物资源概况 | 第20页 |
·土地资源概况 | 第20页 |
·矿产资源概况 | 第20页 |
·旅游资源概况 | 第20-21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1-31页 |
·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29页 |
·城市化发展水平 | 第29-30页 |
·贫困现状 | 第30-31页 |
3 关岭县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1-41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1-34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 第31-32页 |
·关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4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计算 | 第34-36页 |
·标准值的确定 | 第34页 |
·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34-35页 |
·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评价方法与标准 | 第36-37页 |
·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评价标准 | 第37页 |
·评价结果 | 第37-41页 |
·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 | 第37-38页 |
·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38-39页 |
·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39-40页 |
·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40-41页 |
4 关岭县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41-50页 |
·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的思路 | 第41页 |
·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再认识 | 第41页 |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建思路构想 | 第41页 |
·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41-42页 |
·客观科学,有理有效原则 | 第41-42页 |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 | 第42页 |
·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原则 | 第42页 |
·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 | 第42-43页 |
·创建稳固自然的生态环境 | 第42-43页 |
·建立生态高效的产业体系 | 第43页 |
·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 第43页 |
·关岭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43-50页 |
·固本强基,提升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 第43-44页 |
·有保有压,构建适应性现代产业体系 | 第44-47页 |
·双轮驱动,探索推进特色城市化道路 | 第47-48页 |
·多元并举,建立组合式扶贫发展模式 | 第48-5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