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 第13页 |
1.2.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内涵 | 第14-15页 |
1.3.1 乡村旅游 | 第14页 |
1.3.2 乡村性 | 第14页 |
1.3.3 休闲农业园区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1.5.2 专家征询法 | 第15-16页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5.4 层次分析法 | 第16页 |
1.5.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2.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8页 |
2.2 乡村性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3.1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内涵与特征 | 第20页 |
2.3.2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 | 第20-21页 |
2.3.3 乡村性与乡土性 | 第21页 |
2.4 休闲农业园区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3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23-27页 |
3.1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3页 |
3.2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3-25页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24页 |
3.2.2 指标分析说明 | 第24-25页 |
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25-26页 |
3.4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 | 第26-27页 |
4 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评价实证研究 | 第27-42页 |
4.1 案例地概况 | 第27-28页 |
4.1.1 地理区位 | 第27页 |
4.1.2 农业开发 | 第27页 |
4.1.3 旅游发展 | 第27-28页 |
4.2 数据获取与整理 | 第28-30页 |
4.3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价 | 第30-42页 |
4.3.1 计算权重 | 第30-34页 |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 | 第34-39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5 合肥三十岗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地乡村性优化建议 | 第42-44页 |
5.1 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42页 |
5.2 挖掘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氛围 | 第42页 |
5.3 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增强产品特色 | 第42-43页 |
5.4 完善旅游设施,增强游客满意 | 第43页 |
5.5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 第43-44页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6.2 不足 | 第45页 |
6.2.1 研究方法不足 | 第45页 |
6.2.2 研究过程不足 | 第45页 |
6.3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