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1.2 研究路径 | 第11-13页 |
1.2.1 研究视角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1 建筑技术史研究的要求 | 第13-14页 |
1.3.2 环境能源要求 | 第14-15页 |
1.4 研究基础 | 第15-18页 |
1.4.1 水晶宫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4.2 环境调控的理论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4.3 蚕种场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现代建筑与技术发展 | 第21-31页 |
2.1 西方现代生产与环境调控 | 第21-24页 |
2.1.1 生产型建筑与工业革命 | 第21页 |
2.1.2 西方生产型建筑与环境调控 | 第21-24页 |
2.2 现代生活与环境调控 | 第24-27页 |
2.2.1 现代生活需求背景 | 第24-25页 |
2.2.2 西方环境调控初步发展 | 第25-27页 |
2.3 温室与环境调控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帕克斯顿的环境调控实践 | 第31-51页 |
3.1 帕克斯顿与玻璃温室 | 第31-33页 |
3.1.1 玻璃温室设计概述 | 第31-32页 |
3.1.2 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 Paxton 1803-1865) | 第32-33页 |
3.2 以1834实验性温室为例的通风环境控制策略研究——环境选择型 | 第33-38页 |
3.2.1 木框架表皮系统 | 第34-35页 |
3.2.2 垄沟玻璃 | 第35-36页 |
3.2.3 可移除式窗扇 | 第36-37页 |
3.2.4 通风模式的其他案例 | 第37-38页 |
3.3 1836-1840查茨沃斯温室机械化调控大跨环境的策略再生型 | 第38-42页 |
3.3.1 垄沟玻璃发展及平板玻璃安装技艺改进 | 第39-40页 |
3.3.2 装配机械化构建大规模环境调控空间 | 第40-41页 |
3.3.3 利用机械加热系统控制环境 | 第41-42页 |
3.4 1850王莲百合花房温室案例保温的环境策略保温型 | 第42-47页 |
3.4.1 结构与环境结合 | 第43-45页 |
3.4.2 封闭式表皮与整体通风策略 | 第45-46页 |
3.4.3 帕克斯顿专利垄沟玻璃屋顶 | 第46-47页 |
3.5 1851疗养院更高的环境抱负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水晶宫的环境调控设计 | 第51-81页 |
4.1 时空定位 | 第52-57页 |
4.1.1 时代需求下的水晶宫 | 第52-54页 |
4.1.2 调环境控理念下的水晶宫 | 第54-56页 |
4.1.3 地块区位与周边分析 | 第56-57页 |
4.2 模数化环境调控规模速度下的环境 | 第57-62页 |
4.2.1 横向延伸:平面网格 | 第57-60页 |
4.2.2 纵向生长:柱与顶 | 第60-62页 |
4.3 环境调控下的剖面空间 | 第62-67页 |
4.3.1 光线调控目的 | 第62-63页 |
4.3.2 调控下的空间形态:阶梯状金字塔与窄廊桥网 | 第63-64页 |
4.3.3 通风调控目及原理 | 第64-65页 |
4.3.4 玻璃温室通风调控先例 | 第65-66页 |
4.3.5 剖面解析结构性通风装置控制整体通风 | 第66-67页 |
4.4 结构与落水系统 | 第67-72页 |
4.4.1 结构与维护框架的最小化 | 第67-69页 |
4.4.2 垄沟屋顶 | 第69-70页 |
4.4.3 帕克斯顿沟 | 第70-72页 |
4.5 机械化设施调控环境 | 第72-76页 |
4.5.1 窗 | 第73-75页 |
4.5.2 地板 | 第75-76页 |
4.5.3 动力机械用房 | 第76页 |
4.6 基于环境调控材料的发展 | 第76-78页 |
4.6.1 玻璃 | 第76-77页 |
4.6.2 铁装配模数化 | 第77页 |
4.6.3 木纤细化 | 第77-78页 |
4.7 帕克斯顿设计改进 | 第78-7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展览中的环境调控措施 | 第81-91页 |
5.1 从冬季温室到夏季展览馆 | 第81页 |
5.2 防眩光调控南部外侧白棉布 | 第81-83页 |
5.2.1 温室效应原理 | 第81-82页 |
5.2.2 遮阳措施 | 第82-83页 |
5.3 紧急通风调控 | 第83-87页 |
5.3.1 实际记录报告 | 第83-84页 |
5.3.2 夏季优化通风策略 | 第84-85页 |
5.3.3 设计缺陷导致通风问题 | 第85页 |
5.3.4 时代通风技术背景 | 第85-87页 |
5.4 降温调控 | 第87-88页 |
5.4.1 湿白棉布 | 第87-88页 |
5.4.2 印度风扇实例 | 第88页 |
5.5 本章小结水晶宫的指导意义 | 第88-91页 |
第六章 环境调控观念演变 | 第91-101页 |
6.1 教育与分离 | 第91页 |
6.2 隐藏的技术 | 第91-92页 |
6.3 现代建筑历史的编纂——建筑史学中的技术观 | 第92-98页 |
6.3.1 班纳姆之前现代建筑史学研究的不足 | 第93-95页 |
6.3.2 班纳姆带来的新视野——英国技术传统影响下的科学观念 | 第95-96页 |
6.3.3 能源危机后的研究发展——时代需求下的观念延伸 | 第96-98页 |
6.4 启示 | 第98-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长泾蚕种场与中国现代环境调控 | 第101-115页 |
7.1 中国现代建筑的环境调控 | 第101-104页 |
7.1.1 中国生产型建筑与环境调控 | 第101-102页 |
7.1.2 中国现生活与环境调控 | 第102-103页 |
7.1.3 建国后初期中国环境调控技术的发展 | 第103-104页 |
7.2 长泾蚕种场及其对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意义 | 第104-112页 |
7.2.1 长泾蚕种场概况 | 第104-106页 |
7.2.2 气候环境分析 | 第106-107页 |
7.2.3 环境调控设计策略 | 第107-112页 |
7.3 长泾蚕种场与水晶宫 | 第112-114页 |
7.3.1 共同的现代性需求 | 第112-113页 |
7.3.2 设计师的持续的探索 | 第113页 |
7.3.3 相似的环境调控科学背景 | 第113-114页 |
7.3.4 相同的设计逻辑——环境调控 | 第114页 |
7.4 小结: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意义 | 第114-115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15-117页 |
8.1 心得 | 第115页 |
8.2 研究不足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23-127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7-129页 |
附录二 霍克斯选择型环境简介及选择型环境清单 | 第129-145页 |
附录三 水晶宫历史图纸 | 第14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