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岭南地区高密度环境下的内向栖居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缘起第16-17页
    1.2 研究范围第17-18页
    1.3 相关概念第18-19页
        1.3.1 内向的定义第18页
        1.3.2 栖居的定义第18-19页
        1.3.3 高密度概念第19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6 研究方法第22-24页
第二章 高密度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研究第24-57页
    2.1 高密度的背景和概念第24-31页
        2.1.1 物理密度第25-28页
        2.1.2 感觉密度第28页
        2.1.3 高密度与拥挤感第28-31页
    2.2 从“生存的梦魇”到“拥挤文化”第31-39页
        2.2.1 拥挤带来的“生存的梦魇”第31-32页
        2.2.2 “拥挤文化”的诞生第32-38页
        2.2.3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第38-39页
    2.3 高密度下的中国居住第39-57页
        2.3.1 高密度下的中国城市第39-43页
        2.3.2 高密度下的岭南地区居住探索第43-54页
        2.3.3 当代高密度居住的挑战与反思第54-57页
第三章 内向栖居的研究第57-84页
    3.1 内向性与传统空间第57-67页
        3.1.1 内向性的传统空间形式第57-60页
        3.1.2 传统内向性的空间特征第60-62页
        3.1.3 传统内向性的生成第62-67页
    3.2 统内向性的现代转化第67-68页
    3.3 居住本质的探索第68-74页
        3.3.1 何为居住以及居住的困境第69-70页
        3.3.2 内向而居——东方的诗意栖居第70-74页
    3.4 高密度与内向性第74-79页
        3.4.1 内向聚集导致高密度的必然性第74页
        3.4.2 内向性在高密度环境中的必要性第74-77页
        3.4.3 内向居住的密度极限和展望第77-79页
    3.5 高密度下的岭南内向居住探讨第79-84页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第84-106页
    4.1 住吉长屋——传统“竹筒屋”的现代转型第84-95页
        4.1.1 基地和建筑概况第85-86页
        4.1.2 设计手法分析第86-94页
        4.1.3 以内向为名之私人住宅第94-95页
    4.2 土楼公社——传统土楼的现代转型第95-106页
        4.2.1 基地和建筑概况第95-96页
        4.2.2 土楼公社内向设计分析第96-102页
        4.2.3 土楼公社的问题与改进第102-104页
        4.2.4 超高层的“土楼”第104-106页
第五章 内向设计策略与探索性创作研究第106-126页
    5 1 设计原则与具体策略第106-111页
        5.1.1 地域性继承原则第107页
        5.1.2 集约与向心原则第107-108页
        5.1.3 界线构建原则第108-110页
        5.1.4 以人为本原则第110-111页
    5.2 内向设计的岭南地域化第111-113页
        5.2.1 私人住宅的内向设计第111-112页
        5.2.2 公共住宅的内向设计第112-113页
    5.3 设计实践——当代竹筒屋改造第113-126页
        5.3.1 背景第113-114页
        5.3.2 基地与建筑概况第114-115页
        5.3.3 问题与诉求第115-116页
        5.3.4 设计理念第116-123页
        5.3.5 构建第123-126页
结语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实践项目第131-132页
附录B 问卷调查第132-136页
    一、调查问卷第132-135页
    二、实地调查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力分散型锚杆工作机理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下一篇:荆楚地区交通空间环境设计的地域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