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臭氧污染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引言 | 第10页 |
| 1.2 近地面臭氧形成机制 | 第10-15页 |
| 1.3 近地面臭氧污染危害 | 第15-17页 |
| 1.4 臭氧污染特征研究国内外进展 | 第17-20页 |
| 1.5 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 第20-23页 |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站点介绍 | 第26-37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7页 |
| 2.2 广州市黄埔区臭氧和氮氧化物数据的获取 | 第27-30页 |
| 2.3 挥发性有机物数据的获取 | 第30-33页 |
| 2.4 研究数据的选取及处理原则 | 第33-34页 |
| 2.5 研究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34-3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臭氧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污染特征 | 第37-51页 |
| 3.1 臭氧污染特征 | 第37-44页 |
| 3.2 臭氧前体物氮氧化物污染特征 | 第44-47页 |
| 3.3 NO_2/NO_X污染特征 | 第47-4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前体物VOC_S污染特征 | 第51-60页 |
| 4.1 气象要素概况 | 第51页 |
| 4.2 臭氧前体物VOC_S浓度特征 | 第51-52页 |
| 4.3 VOC_S日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 4.4 对VOC_S贡献最大的前10种VOC_S | 第53-54页 |
| 4.5 汽车制造业VOC_S排放特征 | 第54-5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臭氧生成敏感型分析及臭氧生成活性 | 第60-67页 |
| 5.1 VOC_S/NO_X比值法 | 第60-61页 |
| 5.2 VOC_S的化学反应活性 | 第61-63页 |
| 5.3 不同VOC_S组分对臭氧的贡献 | 第63-65页 |
| 5.4 臭氧生成潜势的日变化 | 第65-66页 |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措施 | 第67-70页 |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 6.2 臭氧控制对策及建议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