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 第11页 |
1.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概况 | 第11-13页 |
1.3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 第13-16页 |
1.3.1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 第13页 |
1.3.2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第13-15页 |
1.3.3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的合成及应用 | 第19-35页 |
引言 | 第1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9-23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20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33页 |
2.2.1 棕榈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的合成 | 第23-26页 |
2.2.2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的合成 | 第26-28页 |
2.2.3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的结构表征 | 第28-31页 |
2.2.4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的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2.2.5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 第35-47页 |
引言 | 第3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1.1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 | 第35-36页 |
3.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3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3.2.1 反应机理 | 第37-38页 |
3.2.2 反应动力学建模 | 第38-40页 |
3.2.3 反应速率常数k的计算 | 第40-43页 |
3.2.4 反应活化能E_a和指前因子A的计算 | 第43-45页 |
3.2.5 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45页 |
3.2.6 验证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新型双长链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 | 第47-60页 |
引言 | 第4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4.1.1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 | 第47页 |
4.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47-4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4.2.1 N,N-双-(十六酰基乙基)胺的合成 | 第51-53页 |
4.2.2 N,N-双-(十六酰基乙基)-N-甲基胺的合成 | 第53-55页 |
4.2.3 双十六酰胺磺基甜菜碱合成 | 第55-56页 |
4.2.4 双十六酰胺磺基甜菜碱的结构表征 | 第56-57页 |
4.2.5 双十六酰胺磺基甜菜碱的性能测试 | 第57-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1.1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 | 第60页 |
5.1.2 棕榈酰胺丙基甜菜碱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 第60-61页 |
5.1.3 新型双长链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