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言 | 第11-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三、生产性保护解读 | 第14-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条件 | 第24-40页 |
第一节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与必要条件 | 第24-33页 |
一、关于“生产性保护概念”的解读 | 第24-29页 |
二、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条件 | 第29-33页 |
第二节 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条件 | 第33-40页 |
一、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发展的历史渊源 | 第34-35页 |
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适用生产性保护的现实条件 | 第35-40页 |
第二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保护历程 | 第40-49页 |
第一节 政府主导,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多方位保障 | 第40-42页 |
一、制定宜兴紫砂保规划,落实专项保护资金 | 第40-42页 |
二、陶瓷行业协会成立,加强紫砂艺人的培育工作 | 第42页 |
第二节 企业助力紫砂文化发展,打造民族品牌 | 第42-47页 |
一、紫砂工艺厂从“集体经营”回归“分散经营” | 第43-46页 |
二、紫砂工艺厂平台效应渐显,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传承人坚守传统生产技艺,传承紫砂文化 | 第47-49页 |
一、建立四级传承人名录,完善传承人评选标准 | 第47-48页 |
二、成立紫砂专业院校,培养后继人才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模式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公司+工作室+基地+文化旅游”生产模式 | 第50-55页 |
一、紫砂工艺厂打造“生产+制作+交流+销售”一体化平台 | 第50-53页 |
二、紫砂博物馆、展示馆集中展示紫砂技艺 | 第53-54页 |
三、蜀山南街一体化文化观光旅旅线路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 | 第55-56页 |
一、宜兴紫砂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回归 | 第55-56页 |
二、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利弊分析 | 第56页 |
第三节 “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 | 第56-58页 |
一、宜兴首创“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形态 | 第56-57页 |
二、紫砂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平台优势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宜兴生产性保护经验总结 | 第58-63页 |
一、紫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 | 第58-60页 |
二、三大适宜紫砂生产性保护模式 | 第60-62页 |
三、广泛的社会参与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宜兴紫砂陶生产性保护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 第63-80页 |
第一节 宜兴紫砂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困境 | 第63-70页 |
一、机械化批量生产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消解 | 第63-66页 |
二、市场趋利性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冲击 | 第66-70页 |
第二节 宜兴紫砂生产性保护对策建议 | 第70-80页 |
一、坚持原真性保护原则,原汁原味传承紫砂陶制作技艺 | 第70-73页 |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完善传承人制度建设 | 第73-77页 |
三、树立整体性保护观念,走可持续生产性保护之路 | 第77-78页 |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紫砂品牌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当代非遗生产性保护反思 | 第80-88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误区 | 第80-82页 |
一、生产性保护忽视“因项制宜” | 第80-81页 |
二、生产性保护背离“文化传统” | 第81-82页 |
三、生产性保护渐显“差异鸿沟” | 第82页 |
第二节 生产性保护理论与实践反思 | 第82-88页 |
一、文化生态是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 第83页 |
二、认识到生产性保护的双重内涵 | 第83-85页 |
三、审慎处理产业化开发与生产性保护的关系 | 第85-86页 |
四、形成“政府引导+传承人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机制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附表 | 第97-9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后记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