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少蘖基因FT2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前言第15页
    1.2 水稻分蘖性状遗传第15-16页
        1.2.1 水稻分蘖的遗传控制因素第15-16页
        1.2.2 水稻分蘖的QTL定位第16页
    1.3 水稻分蘖发生的分子机制第16-18页
        1.3.1 水稻分蘖的发生第16页
        1.3.2 水稻少蘖基因第16-17页
        1.3.3 水稻多蘖基因第17-18页
    1.4 雷帕霉素靶点的信号转导途径第18-20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水稻少蘖突变体ft2的形态学分析第21-29页
    2.1 实验材料第21页
        2.1.1 材料第21页
        2.1.2 试剂第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5页
        2.2.1 植株种植条件第21-22页
        2.2.2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2页
        2.2.3 T-DNA插入纯合体鉴定第22-23页
        2.2.4 RNA的提取第23-24页
        2.2.5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24-25页
        2.2.6 Real-timeq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27页
        2.3.1 水稻少分蘖突变体ft2形态学分析第25-26页
        2.3.2 拟南芥Atft2T-DNA突变体的形态学分析第26-27页
    2.4 讨论与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水稻少蘖突变体ft2的图位克隆和RNA干涉验证第29-41页
    3.1 实验材料第29页
        3.1.1 材料第29页
        3.1.2 试剂第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5页
        3.2.1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9-30页
        3.2.2 标记开发与引物设计第30页
        3.2.3 基因定位方法第30页
        3.2.4 候选基因的测序及确定第30页
        3.2.5 RNA干涉质粒的构建及水稻转化第30-35页
            3.2.5.1 目的片段的扩增第30-31页
            3.2.5.2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第31-32页
            3.2.5.3 加A尾反应第32页
            3.2.5.4 连接中间载体T5Zero第32页
            3.2.5.5 大肠杆菌(E.coli)感受态DH5α的转化第32-33页
            3.2.5.6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第33-34页
            3.2.5.7 酶切检测质粒DNA第34页
            3.2.5.8 终载pTCK303的连接第34-35页
            3.2.5.9 重组质粒的筛选第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3.3.1 FT2基因的初定位与克隆第35-37页
        3.3.2 野生型与突变体中FT2的相对表达水平第37-38页
        3.3.3 FT2基因的RNA干涉实验第38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38-41页
第四章 FT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1-53页
    4.1 实验材料第41页
        4.1.1 材料第41页
        4.1.2 试剂第41页
    4.2 实验方法第41-46页
        4.2.1 FT2的进化树分析第41页
        4.2.2 FT2蛋白序列二级结构分析第41-42页
        4.2.3 FT2的理化性质分析第42页
        4.2.4 水稻组织总RNA的提取第42页
        4.2.5 水稻总蛋白的提取第42-43页
        4.2.6 蛋白质免疫印迹第43-44页
        4.2.7 水稻FT2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4页
        4.2.8 过表达载体质粒DNA的大量提取第44-45页
        4.2.9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第45-46页
        4.2.10 水稻原生质体的转化第4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4.3.1 进化树分析第46-47页
        4.3.2 FT2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保守性分析第47-48页
        4.3.3 FT2的理化性质分析第48-49页
        4.3.4 FT2的跨膜结构域分析和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第49-50页
        4.3.5 FT2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0-51页
        4.3.6 FT2的亚细胞定位第51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FT2的基因功能研究与分析第53-69页
    5.1 实验材料第53页
        5.1.1 材料第53页
        5.1.2 试剂第53页
    5.2 实验方法第53-60页
        5.2.1 FT2的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第53-54页
        5.2.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考马斯亮蓝染色第54-55页
        5.2.3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55-57页
            5.2.3.1 酵母(AH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5页
            5.2.3.2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55-56页
            5.2.3.3 酵母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第56-57页
            5.2.3.4 酵母质粒的鉴定:第57页
            5.2.3.5 蛋白互作验证第57页
        5.2.4 双分子荧光素酶互补成像实验第57-59页
            5.2.4.1 载体的构建第57-58页
            5.2.4.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作第58页
            5.2.4.3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第58页
            5.2.4.4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表达第58-59页
            5.2.4.5 CCD成像及LUC活性检测第59页
        5.2.5 雷帕霉素敏感性检测第59-60页
            5.2.5.1 水稻野生型SH与ft2突变体的雷帕霉素敏感性检测第59-60页
            5.2.5.2 拟南芥野生型Col与Atft2突变体的雷帕霉素敏感性检测第60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0-67页
        5.3.1 FT2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第60-61页
        5.3.2 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FT2与TOR的互作第61-63页
        5.3.3 双分子荧光素酶互补成像实验第63-65页
        5.3.4 水稻野生型和ft2突变体对雷帕霉素的敏感性检测第65-66页
        5.3.5 拟南芥野生型Col与突变体Atft2对雷帕霉素的敏感性比较第66-67页
    5.4 讨论与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69-71页
    6.1 工作总结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附录第79-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冬虫夏草微生态区系中真菌及PKS、NRPS基因的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石斛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茎总多糖含量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