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 化学杀雄与化学杀雄剂 | 第12-13页 |
1.1 化学杀雄 | 第12页 |
1.2 化学杀雄剂 | 第12页 |
1.3 化学杀雄的优缺点 | 第12-13页 |
2 植物化学杀雄剂育种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2.1 国外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2 我国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3 影响化学杀雄效果的因素 | 第15-17页 |
3.1 药剂 | 第16页 |
3.2 施用方式 | 第16页 |
3.3 化学杀雄剂的施用时期及浓度 | 第16-17页 |
3.4 生态环境和遗传因素 | 第17页 |
4 化学杀雄剂的生物学效应 | 第17-18页 |
5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情况 | 第18-22页 |
5.1 杂交谷子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5.2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 第20-22页 |
6 谷子幼穗分化发育过程 | 第22-25页 |
6.1 幼穗分化过程 | 第22-23页 |
6.2 谷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 第23-24页 |
6.3 谷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标志 | 第24页 |
6.4 谷子开花的生物学特性 | 第24-25页 |
7 CHA诱导谷子雄性不育的机理 | 第25-32页 |
7.1 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效应 | 第25-26页 |
7.2 活性氧代谢与雄性不育 | 第26-28页 |
7.3 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 | 第28-29页 |
7.4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 | 第29-32页 |
8 谷子去雄的方法 | 第32-33页 |
8.1 接触授粉杂交法 | 第32页 |
8.2 水浸人工去雄法 | 第32页 |
8.3 温汤去雄法 | 第32-33页 |
8.4 太阳能杀雄法 | 第33页 |
8.5 稀硫酸溶液杀雄法 | 第33页 |
8.6 化学杀雄法 | 第33页 |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9.1 目的意义 | 第33-35页 |
9.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谷子幼穗分化发育过程 | 第36-4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第36页 |
1.2 供试试剂 | 第3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3 结构与分析 | 第37-43页 |
3.1 镜检观察谷子幼穗发育的过程 | 第37-39页 |
3.2 谷子幼穗发育阶段与植物外部形态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3.3 幼穗分化发育时期的判断方法 | 第40-43页 |
4 讨论 | 第43页 |
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谷子化学杀雄剂的筛选 | 第44-5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第44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2.1 田间设计 | 第45页 |
2.2 观测指标及调查方法 | 第45-46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3.1 花器形态 | 第46-47页 |
3.2 花粉粒活力的检测 | 第47-48页 |
3.3 不育穗与可育穗的形态特征 | 第48页 |
3.4 不同化学药剂叶面喷施对谷子雄性不育的效果 | 第48-53页 |
4 讨论 | 第53页 |
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幼穗活性氧代谢 | 第55-6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第55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55-5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6-59页 |
2.1 田间设计 | 第56页 |
2.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2.3 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2.4 MDA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2.5 酶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3.1 处理组与对照组幼穗中O_2~(·-)、H_2O_2、MDA含量的比较 | 第59-62页 |
3.2 处理组和对照组幼穗中SOD、POD、CAT、APX活性的比较 | 第62-66页 |
4 讨论 | 第66-69页 |
4.1 生理型雄性不育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第66-67页 |
4.2 生理型雄性不育与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关系 | 第69-7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第70页 |
1.2 供试试剂 | 第7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0-71页 |
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70页 |
2.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70-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3.1 幼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71-72页 |
3.2 幼穗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糖类物质的关系 | 第75-8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5-76页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第75页 |
1.2 供试试剂 | 第7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75-7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6-7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3.1 幼穗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77-78页 |
3.2 幼穗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78页 |
3.3 幼穗中蔗糖含量的变化 | 第78-79页 |
3.4 幼穗中果糖含量的变化 | 第79-80页 |
4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七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幼穗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 第82-8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第8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3-86页 |
3.1 幼穗中IAA含量的变化 | 第83-84页 |
3.2 幼穗中ZR含量的变化 | 第84页 |
3.3 幼穗中GA_3含量的变化 | 第84-85页 |
3.4 幼穗中ABA含量的变化 | 第85-86页 |
4 讨论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0-101页 |
全文结论 | 第101-10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2页 |
后续研究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5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 第105-107页 |
Abstract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