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节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 第10-20页 |
1.1 OLED的研发历程 | 第10-11页 |
1.2 OLED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3 磷光的产生过程 | 第12-13页 |
1.4 主-客体体系 | 第13-14页 |
1.5 有机金属OLED客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6 有机金属配合物中的电子激发态 | 第14-15页 |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理论背景与计算方法 | 第20-32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简称DFT) | 第20-21页 |
2.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简称DFT) | 第21页 |
2.3 溶剂化效应 | 第21-22页 |
2.3.2 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 | 第22页 |
2.3.3 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 | 第22页 |
2.4 磷光量子产量 | 第22-25页 |
2.4.1 辐射速率常数 | 第22-23页 |
2.4.2 非辐射速率常数 | 第23-25页 |
2.5 电荷转移速率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第三节 理论研究三齿C^N*N铂(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磷光性质 | 第32-50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计算详情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3.3.1 基态和最低三重激发态的几何构型 | 第34-37页 |
3.3.2 二氯甲烷溶剂中的磷光性质 | 第37-39页 |
3.3.3 辐射失活过程 | 第39-41页 |
3.3.4 非辐射失活过程 | 第41-43页 |
3.4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第四节 理论揭示含有二齿双邻碳硼烷配体的铂(Ⅱ)配合物的独特性质 | 第50-70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计算详情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3页 |
4.3.1 基态和最低三重激发态的几何构型 | 第52-54页 |
4.3.2 前线分子轨道 | 第54页 |
4.3.3 磷光性质 | 第54-56页 |
4.3.4 辐射失活过程 | 第56-57页 |
4.3.5 非辐射失活过程 | 第57-60页 |
4.3.6 在OLEDs中的表现 | 第60-62页 |
4.3.7 取代的效果 | 第62-63页 |
4.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第五节 调节Pt(Et-bc)(dtb-bpy)配合物的配体结构来改善其磷光性质 | 第70-86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计算详情 | 第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5.3.1 基态和最低三重激发态的几何构型 | 第71-73页 |
5.3.2 前线分子轨道 | 第73-74页 |
5.3.3 磷光性质 | 第74-77页 |
5.3.4 辐射失活过程 | 第77-79页 |
5.3.5 非辐射失活过程 | 第79-81页 |
5.4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已发表的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