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南京市绿地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4-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1 理论意义第15页
        1.2.2 现实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第16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文献综述第19-35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1页
        2.1.1 绿地第19页
        2.1.2 生态安全格局第19-21页
    2.2 相关理论第21-24页
        2.2.1 源—汇系统理论第22页
        2.2.2 边缘效应理论第22-23页
        2.2.3 聚合种群理论第23-24页
    2.3 生态安全格局第24-29页
        2.3.1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起源第24页
        2.3.2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内容第24-28页
        2.3.3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应用第28-29页
    2.4 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第29-33页
        2.4.1 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单元第29页
        2.4.2 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指标类型第29-31页
        2.4.3 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方法第31-33页
    2.5 小结第33-35页
3 绿地生态安全格局指标体系构建第35-58页
    3.1 构建目的和意义第35页
    3.2 评价对象的确定第35-36页
    3.3 三级评价指标的确定第36-54页
        3.3.1 三级指标选择流程第36-37页
        3.3.2 三级指标选择的方法第37-38页
        3.3.3 三级指标选择的原则第38-39页
        3.3.4 三级指标选择第39-54页
    3.4 二级评价指标选择及指标权重确定第54-57页
        3.4.1 二级评价指标选择及权重确定流程第54-55页
        3.4.2 二级评价指标选择及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55-57页
    3.5 小结第57-58页
4 南京市绿地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第58-109页
    4.1 南京市概况第58-61页
        4.1.1 概况第58-59页
        4.1.2 现行规划目标第59页
        4.1.3 绿地现状第59-61页
    4.2 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第61-107页
        4.2.1 评价单元及尺度设定第61-62页
        4.2.2 生态安全格局指标得分计算第62-86页
        4.2.3 生态安全格局指标综合分析第86-107页
    4.3 小结第107-109页
        4.3.1 斑块评价结果第107-108页
        4.3.2 廊道评价结果第108-109页
5 南京市绿地生态安全格局模式及优化策略研究第109-124页
    5.1 模式研究第109-118页
        5.1.1 聚类分析第109-110页
        5.1.2 类型划分第110-113页
        5.1.3 模式总结第113-116页
        5.1.4 成因总结第116-118页
    5.2 南京市绿地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第118-124页
        5.2.1 优化原则第118页
        5.2.2 优化内容第118-119页
        5.2.3 优化对策第119-120页
        5.2.4 实例研究第120-124页
6 结论第124-127页
    6.1 主要结论第124-125页
        6.1.1 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效果理想第124页
        6.1.2 斑块生态安全格局整体较优第124-125页
        6.1.3 廊道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异明显第125页
        6.1.4 绿地生态安全格局类型丰富、模式多样第125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1页
附件第131-13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设计理念下的高铁新城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以洪泽高铁新城为例
下一篇:轻骨料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