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困扰与机遇 | 第18-26页 |
2.1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面对新媒体环境的困扰 | 第18-22页 |
2.1.1 即时传播提出了提升时效的要求 | 第18-19页 |
2.1.2 交互特性提出了传受互动的要求 | 第19-20页 |
2.1.3 海量信息提出了扩大容量的要求 | 第20-21页 |
2.1.4 平台联动提出了跨屏传播的要求 | 第21-22页 |
2.2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 | 第22-26页 |
2.2.1 新媒体环境为提升传播时效提供了可能 | 第22-23页 |
2.2.2 新媒体环境为增强互动反馈提供了可能 | 第23-24页 |
2.2.3 新媒体环境为改善内容形式提供了可能 | 第24-25页 |
2.2.4 新媒体环境为拓宽传播平台提供了可能 | 第25-26页 |
第3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时效提升手段 | 第26-29页 |
3.1 节目播出方面 | 第26-27页 |
3.1.1 重大事件加档新闻 | 第26页 |
3.1.2 现场直播常态化 | 第26-27页 |
3.2 部门管理方面 | 第27-29页 |
3.2.1 畅通直播通联部门 | 第27-28页 |
3.2.2 开辟素材整合系统及部门 | 第28-29页 |
第4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内容优化策略 | 第29-34页 |
4.1 注重主题策划 | 第29-30页 |
4.1.1 主题的深度性 | 第29页 |
4.1.2 主题的多元性 | 第29-30页 |
4.2 增强地方特色 | 第30-31页 |
4.2.1 发现典型人物 | 第30页 |
4.2.2 关注地域文化 | 第30-31页 |
4.3 紧跟社会热点 | 第31-32页 |
4.3.1 关注时政热点 | 第31-32页 |
4.3.2 关注市井热点 | 第32页 |
4.4 增加人文关怀 | 第32-34页 |
4.4.1 深入平民生活 | 第32-33页 |
4.4.2 关注弱势群体 | 第33-34页 |
第5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形式改进分析 | 第34-38页 |
5.1 创新表达形式 | 第34-35页 |
5.1.1 故事化叙述 | 第34页 |
5.1.2 视听语言生动化 | 第34-35页 |
5.2 采用新的新闻样态 | 第35-36页 |
5.2.1 巧用数据新闻 | 第35-36页 |
5.2.2 制作全景新闻 | 第36页 |
5.3 优化节目编排形式 | 第36-38页 |
5.3.1 增强画面生动性 | 第36-37页 |
5.3.2 改善新闻冗余性 | 第37-38页 |
第6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传播手段创新 | 第38-42页 |
6.1 电视与移动终端双屏传播 | 第38-39页 |
6.1.1 电视直播与微信结合 | 第38-39页 |
6.1.2 电视与电商合作传播 | 第39页 |
6.2 整合自身与媒体资源传播 | 第39-42页 |
6.2.1 借势多方媒体 | 第39-40页 |
6.2.2 整合自身资源 | 第40-42页 |
第7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探索的启示与建议 | 第42-47页 |
7.1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转型反思 | 第42-44页 |
7.1.1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的成功之处 | 第42-43页 |
7.1.2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存在的不足 | 第43-44页 |
7.2 对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的建议 | 第44-47页 |
7.2.1 重视新媒体运用 | 第44页 |
7.2.2 拓展新闻广度与展现平台 | 第44-45页 |
7.2.3 改善杂乱节目内容 | 第45页 |
7.2.4 增强受众的新闻参与感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