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6页 |
1.2.1 电力负荷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 | 第12-15页 |
1.2.2 灰色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分析 | 第17-24页 |
2.1 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 | 第17-19页 |
2.1.1 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1.2 电力负荷预测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 电力负荷预测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影响中长期负荷预测的因素 | 第20页 |
2.4 负荷预测技术的基本路径 | 第20-22页 |
2.5 预测结果的误差分析 | 第22-23页 |
2.5.1 误差产生的原因 | 第22页 |
2.5.2 误差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灰色理论及改进型灰色预测模型的技术研究 | 第24-42页 |
3.1 灰色系统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3.1.1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24页 |
3.1.2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3.1.3 灰色系统的基本特点 | 第25-26页 |
3.2 灰色模型原始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3.2.1 级比检验 | 第26页 |
3.2.2 灰色生成 | 第26-28页 |
3.3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3.3.1 灰色GM(1,1)模型 | 第28-31页 |
3.3.2 灰色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 | 第31-33页 |
3.4 灰色模型的检验 | 第33-36页 |
3.4.1 残差检验 | 第33页 |
3.4.2 关联度检验 | 第33-34页 |
3.4.3 后验差检验 | 第34-36页 |
3.5 电力负荷灰色预测技术的改进 | 第36-41页 |
3.5.1 改进的必要性 | 第36页 |
3.5.2 原始数据的改进办法 | 第36-38页 |
3.5.3 残差修正模型 | 第38-39页 |
3.5.4 动态等维新息预测模型 | 第39-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型灰色预测的实例分析 | 第42-65页 |
4.1 普通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42-48页 |
4.1.1 普通灰色模型程序设计 | 第42-44页 |
4.1.2 算例分析 | 第44-48页 |
4.2 残差灰色预测模型应用 | 第48-52页 |
4.2.1 基于残差模型的程序设计 | 第48-50页 |
4.2.2 算例分析 | 第50-52页 |
4.3 动态等维新息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52-57页 |
4.3.1 模型的程序设计 | 第52-55页 |
4.3.2 算例分析 | 第55-57页 |
4.4 基于动态等维新息的残差修正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57-64页 |
4.4.1 基于动态等维新息的残差修正预测模型的程序设计 | 第57-61页 |
4.4.2 算例分析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