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概念概述 | 第10-11页 |
1.2.1 极限建筑空间的概念 | 第10页 |
1.2.2 “包络体”的概念及构成概述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8页 |
1.3.1 行为建筑学 | 第11页 |
1.3.2 极限建筑空间 | 第11-13页 |
1.3.3 包络体的应用及计算方式 | 第13-18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8-22页 |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3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基础 | 第22-28页 |
2.1 人体运动学、运动解剖学 | 第22-24页 |
2.1.1 人体运动形式 | 第22页 |
2.1.2 人体运动的特性与坐标系建立 | 第22-24页 |
2.2 人体测量学与程序人体基本参数设定 | 第24-26页 |
2.2.1 人体上肢静态尺寸测量 | 第24-25页 |
2.2.2 程序人体基本参数设定 | 第25-26页 |
2.3 计算机编程 | 第26-27页 |
2.3.1 模拟软件 | 第26页 |
2.3.2 Toxiclibs类库引用与运动轨迹的向量表示 | 第26-27页 |
2.3.3 HE_Mesh类库引用与包络曲面生成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程序模拟 | 第28-47页 |
3.1 程序逻辑 | 第28-37页 |
3.1.1 程序参数设定 | 第28-29页 |
3.1.2 上肢运动轨迹模拟 | 第29-37页 |
3.1.3 上肢运动包络体生成 | 第37页 |
3.2 不同人体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37-43页 |
3.2.1 儿童(四肢长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37-40页 |
3.2.2 老年人(活动角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残疾人(残肢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数据对比 | 第42-43页 |
3.3 “人体运动包络体”程序对行为建筑学研究方法的扩展 | 第43-46页 |
3.3.1 行为建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主要存在问题 | 第43-44页 |
3.3.2 “人体运动包络体”模拟对行为建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人体运动包络体”程序模拟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 | 第47-66页 |
4.1 计算满足使用需求的极限建筑空间形态与体积 | 第47-57页 |
4.1.1 满足功能需求,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 第47-52页 |
4.1.2 根据运动轨迹预测使用者所需的三维建筑空间 | 第52-56页 |
4.1.3 节约能源 | 第56-57页 |
4.2 优化极限空间中固定物的位置与尺寸、形状 | 第57-65页 |
4.2.1 包络体与极限空间中固定物的位置 | 第58-62页 |
4.2.2 包络体与极限空间中固定物的尺寸 | 第62-64页 |
4.2.3 包络体与固定物的三维空间组合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