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3页 |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三、课题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8-19页 |
四、论文的研究思与方法 | 第19-23页 |
第一章 李栗谷动静观的思想来源、内在逻辑和理论结构 | 第23-38页 |
第一节 动静范畴的逻辑结构演化 | 第23-28页 |
一、先秦时期动静问题的提出 | 第23-25页 |
二、魏晋时期“以静为本”动静观的发展 | 第25-27页 |
三、宋明理学向“动静互涵”动静观的转换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李栗谷动静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 第28-33页 |
一、张载、徐敬德的动静观 | 第29-31页 |
二、朱熹、退溪的动静观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李栗谷理气动静观的理论结构 | 第33-38页 |
一、“理”本体的动静 | 第34-35页 |
二、“气”现象的动静 | 第35-36页 |
三、“体用”范畴下理气动静的联系 | 第36-38页 |
第二章 李栗谷动静观的主要内容 | 第38-54页 |
第一节 “理无动静”的本体动静观 | 第38-43页 |
一、李栗谷对“理”涵义的规定 | 第38-39页 |
二、李栗谷对“理”性质的规定 | 第39-41页 |
三、李栗谷“理无动静”说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气有动静”的形而下动静观 | 第43-49页 |
一、李栗谷对气的规定 | 第43-45页 |
二、李栗谷对“气”性质的规定 | 第45-47页 |
三、李栗谷“气有动静”说 | 第47-49页 |
第三节 “理乘气动”的理气动静观 | 第49-54页 |
一、理气的“浑然无间” | 第49-50页 |
二、气发理乘 | 第50-52页 |
三、理通气局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李栗谷动静观在其哲学体系中的作用 | 第54-67页 |
第一节 “理一元论”与“理”逻辑上的在先 | 第54-57页 |
一、理一元论 | 第54-55页 |
二、理在气先 | 第55-57页 |
第二节 “理气二元论”与“理气”事实上的无先后 | 第57-60页 |
一、理气二元论 | 第57-58页 |
二、理气无先后 | 第58-60页 |
第三节 “理气”、“心性情”天人合一的逻辑结构 | 第60-67页 |
一、人心道心与理气动静 | 第60-63页 |
二、四端七情“气发理乘”一途说 | 第63-67页 |
第四章 李栗谷动静观思想特质 | 第67-78页 |
第一节 以静为本的动静观 | 第67-71页 |
一、“静”涵义的二重性 | 第67-68页 |
二、以静为本 | 第68-70页 |
三、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追寻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动静合一的生命流变 | 第71-74页 |
一、动静相待 | 第71-72页 |
二、动静互涵 | 第72-73页 |
三、天之“生德”的生生不己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动静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 第74-78页 |
一、理之“静”与气之“动”的对立统一 | 第74-76页 |
二、道德伦常可因时因势转化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李栗谷动静观的思想效应 | 第78-92页 |
第一节 对既往朝鲜半岛理学的扬弃与超越 | 第78-82页 |
一、对花潭哲学与退溪哲学对立的化解 | 第78-79页 |
二、开创四七之辩的新局面 | 第79-81页 |
三、畿湖学派的成立 | 第81-82页 |
第二节 对宋明理学理论的完善 | 第82-87页 |
一、对本体动静论困惑的消解 | 第82-83页 |
二、“理气妙合”思想对理气先后问题的化解 | 第83-85页 |
三、“气发理乘”对四端七情论的补充 | 第85-86页 |
四、李栗谷理气观对气本体论的启发意义 | 第86-87页 |
第三节 对现代哲学运动观的启发 | 第87-92页 |
一、理性主义主导下的运动观 | 第88-89页 |
二、西方现代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 第89-90页 |
三、“以静为本”与后现代主义的殊途同归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