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征的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选题来源 | 第14页 |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 第14-15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1 目的 | 第15页 |
1.4.2 意义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19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汉中地域特征及与民居的关系 | 第23-35页 |
2.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3-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2.1.3 气候及资源特点 | 第24-28页 |
2.2 社会人文特征 | 第28-32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2.2.2 经济因素 | 第29页 |
2.2.3 历史与人文环境 | 第29页 |
2.2.4 移民大迁徙与多元文化融入 | 第29-31页 |
2.2.5 汉中文化特质 | 第31-32页 |
2.3 汉中地域特征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的调研 | 第35-71页 |
3.1 典型传统聚落的分布与类型 | 第35-36页 |
3.2 平地型聚落 | 第36-53页 |
3.2.1 原公镇 | 第36-42页 |
3.2.2 汉中市东关正街 | 第42-47页 |
3.2.3 乐丰村 | 第47-53页 |
3.3 坡地型聚落 | 第53-67页 |
3.3.1 宁强县燕子砭 | 第53-57页 |
3.3.2 略阳县白雀寺村 | 第57-60页 |
3.3.3 烈金坝村 | 第60-63页 |
3.3.4 青木川 | 第63-65页 |
3.3.5 梁家湾村 | 第65-67页 |
3.4 沟谷型聚落 | 第67-69页 |
3.4.1 铁佛寺村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 第71-91页 |
4.1 地形地貌对汉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71-76页 |
4.1.1 一字型民居 | 第72-73页 |
4.1.2 堂厢式 | 第73-74页 |
4.1.3 合院式 | 第74-76页 |
4.1.4 吊脚楼 | 第76页 |
4.2 气候对汉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76-79页 |
4.2.1 建筑形态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 第76-77页 |
4.2.2 材料构造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 第77-79页 |
4.3 资源材料对汉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1 石材 | 第79页 |
4.3.2 木材 | 第79-80页 |
4.3.3 竹材 | 第80页 |
4.3.4 土 | 第80-81页 |
4.4 历史文化对汉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81-89页 |
4.4.1 建筑形态的历史文化适应性分析 | 第82页 |
4.4.2 建筑结构的历史文化适应性分析 | 第82-83页 |
4.4.3 装饰艺术的历史文化适应性分析 | 第83-89页 |
4.5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汉中传统民居生态特征解析与保护 | 第91-107页 |
5.1 总体特征与生态性解析 | 第91-96页 |
5.1.1 适 | 第92-94页 |
5.1.2 简 | 第94页 |
5.1.3 易 | 第94-96页 |
5.1.4 融 | 第96页 |
5.2 民居建筑形象 | 第96-98页 |
5.2.1 建筑形态具有多样性形象 | 第97页 |
5.2.2 具有满足需求的实用功能性形象 | 第97页 |
5.2.3 具有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性形象 | 第97-98页 |
5.2.4 具有彰显文化艺术的功能性形象 | 第98页 |
5.2.5 具有因地制宜营造和谐环境的功能性形象 | 第98页 |
5.3 汉中传统民居保护 | 第98-106页 |
5.3.1 汉中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 第98-100页 |
5.3.2 汉中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 第100-101页 |
5.3.3 汉中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措施 | 第101-106页 |
5.4 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