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术语与缩写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5-33页 |
1.2.1 稠油废水的来源、成分、性质及处理难点 | 第15-17页 |
1.2.1.1 稠油废水的来源 | 第15页 |
1.2.1.2 稠油废水的成分 | 第15-16页 |
1.2.1.3 稠油废水的性质 | 第16页 |
1.2.1.4 稠油废水的处理难点 | 第16-17页 |
1.2.2 稠油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7-33页 |
1.2.2.1 稠油废水预处理(破乳)处理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2.2 稠油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1.2.2.3 稠油废水深度处理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3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3.3 废水处理的工艺路线 | 第35-36页 |
第2章 氯化钙强化稠油废水破乳研究 | 第36-52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原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2.1 原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2.2.1.1 原材料 | 第37页 |
2.2.1.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2.2.2.1 检测及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2.2.2.2 稠油废水中不同形态油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2.2.2.3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2.2.4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2.3.1 水质分析 | 第39-40页 |
2.3.2 三种破乳剂单一使用剂量对矿物油和COD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2.1 EPI-DMA剂量对矿物油和COD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2.2 CPAM剂量对矿物油和COD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页 |
2.3.2.3 CaCl_2剂量对矿物油和COD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3 三种破乳剂复合增强破乳 | 第42-44页 |
2.3.4 应用正交实验法验证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2.3.5 与传统破乳剂效果对比 | 第45-49页 |
2.3.5.1 经济性评价 | 第45-46页 |
2.3.5.2 GC-MS分析 | 第46-49页 |
2.3.6 可生化性研究 | 第49页 |
2.3.7 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活性污泥法与曝气生物滤池耦合工艺处理稳定低COD稠油废水研究 | 第52-66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原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52-57页 |
3.2.1 原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3.2.1.1 原材料 | 第53-54页 |
3.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3.2.2.1 CAS的接种与驯化 | 第54-55页 |
3.2.2.2 I-BAF的启动与运行 | 第55页 |
3.2.2.3 水质检测 | 第55-56页 |
3.2.2.4 GC-MS分析 | 第56页 |
3.2.2.5 微生物观察 | 第56页 |
3.2.2.6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3.3.1 水质分析 | 第57-58页 |
3.3.2 COD去除和HRT控制 | 第58-59页 |
3.3.3 有机物检测及降解分析 | 第59-63页 |
3.3.4 微生物形态学分析 | 第63-64页 |
3.3.5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与曝气生物滤池耦合工艺生化处理变化COD稠油废水研究 | 第66-83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原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4.2.1 原材料与仪器 | 第67-68页 |
4.2.1.1 原材料 | 第67页 |
4.2.1.2 实验及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8-71页 |
4.2.2.1 UASB污泥接种 | 第68页 |
4.2.2.2 I-BAF启动 | 第68-69页 |
4.2.2.3 GC-MS分析 | 第69页 |
4.2.2.4 微生物形态学分析 | 第69页 |
4.2.2.5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4.2.2.6 紫外光谱分析 | 第70-71页 |
4.2.2.7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4.3.1 水质分析 | 第71-72页 |
4.3.2 污染物去除与HRT控制 | 第72-77页 |
4.3.2.1 UASB对COD的去除及可生化性提高 | 第72-73页 |
4.3.2.2 整个生物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 | 第73-77页 |
4.3.3 GC-MS分析处理前后有机物的变化 | 第77-79页 |
4.3.4 微生物形态学 | 第79-80页 |
4.3.5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 第80-81页 |
4.3.6 紫外光谱分析有机污染物类型的变化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活性焦吸附深度处理稠油废水研究 | 第83-108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原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5.2.1 原材料与仪器 | 第83-85页 |
5.2.1.1 原材料 | 第83-84页 |
5.2.1.2 检测方法 | 第84页 |
5.2.1.3 COD去除率计算 | 第84-85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5.2.2.1 静态吸附实验 | 第85页 |
5.2.2.2 动态吸附实验 | 第85-86页 |
5.2.3 表征手段 | 第8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6页 |
5.3.1 活性焦的性质 | 第86-87页 |
5.3.2 稠油废水的性质 | 第87页 |
5.3.3 活性焦投加量对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 | 第87-89页 |
5.3.4 活性焦吸附稠油废水中COD的等温曲线 | 第89-95页 |
5.3.5 活性焦吸附稠油废水中COD的吸附动力学 | 第95-98页 |
5.3.6 传质模型 | 第98-101页 |
5.3.6.1 内扩散模型(Weber-Morris模型) | 第98-99页 |
5.3.6.2 外部传质模型 | 第99-101页 |
5.3.7 吸附热力学 | 第101-102页 |
5.3.8 SEM分析 | 第102页 |
5.3.9 GC-MS分析 | 第102-104页 |
5.3.10 紫外光谱分析 | 第104页 |
5.3.11 动态吸附实验及污染物去除 | 第104-106页 |
5.3.12 经济性评价 | 第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意义 | 第109-110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附录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