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热体制及岩石圈动力演化初探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选题来源第9页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9页
    1.3 研究现状第9-17页
        1.3.1 克拉通破坏及华北克拉通破坏第9-11页
        1.3.2 全球克拉通现今热体制和热岩石圈厚度第11-12页
        1.3.3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热体制及岩石圈第12-15页
        1.3.4 热体制及岩石圈厚度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7-19页
    1.5 完成的工作量第19-20页
第二章 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第20-42页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第20-22页
    2.2 盆地深部结构第22-28页
        2.2.1 结晶基底第22-24页
        2.2.2 现今地壳结构第24-26页
        2.2.3 现今地震岩石圈厚度分布第26-28页
    2.3 现今地温场特征第28-42页
        2.3.1 盆地地温梯度分布情况第28-33页
        2.3.2 盆地岩石热导率、生热率分布第33-38页
        2.3.3 盆地大地热流分布情况第38-42页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热历史恢复第42-62页
    3.1 利用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抬升冷却事件第42-49页
        3.1.1 伊陕斜坡退火带划分及抬升冷却事件第42-43页
        3.1.2 渭北隆起退火带划分及抬升冷却事件第43-44页
        3.1.3 鄂尔多斯西缘退火带划分及抬升冷却事件第44-46页
        3.1.4 伊盟隆起退火带划分及抬升冷却事件第46-47页
        3.1.5 鄂尔多斯东缘退火带划分及抬升冷却事件第47-48页
        3.1.6 鄂尔多斯中~新生代抬升冷却的差异性第48-49页
    3.2 盆地南部中~新生代热历史恢复第49-62页
        3.2.1 伊陕斜坡中~新生代热史恢复第50-55页
        3.2.2 渭北隆起中~新生代热史恢复第55-57页
        3.2.3 天环坳陷中~新生代热史恢复第57-60页
        3.2.4 鄂尔多斯不同构造单元中~新生代热史第60-62页
第四章 中~新生代岩石圈热结构研究第62-69页
    4.1 盆地南部现今岩石圈热结构第62-68页
        4.1.1 盆地现今深部不同界面温度分布第62-64页
        4.1.2 盆地现今壳幔热流分布第64-66页
        4.1.3 盆地现今热岩石圈厚度分布及特征第66-68页
    4.2 盆地南部早白垩世末岩石圈热结构第68-69页
第五章 中~新生代盆地深部热结构与盆地动力学演化第69-78页
    5.1 热岩石圈厚度与其他岩石圈厚度的对比第69-70页
    5.2 盆地现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第70-73页
    5.3 中~新生代热-流变结构与构造演化的关系第73-74页
    5.4 中~新生代热-流变结构与岩浆活动的关系经历第74页
    5.5 盆地中~新生代热结构与盆地动力学演化第74-78页
结论及认识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北定边油田4914区延9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油藏特征研究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层特征与油气富集控制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