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细菌中组氨酸的合成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1.1 组氨酸对于细菌的重要性 | 第14页 |
1.1.2 组氨酸在细菌中的合成途径 | 第14-17页 |
1.1.3 组氨酸合成基因的转录调控 | 第17页 |
1.2 卤代酸脱卤素酶(HAD)超家族 | 第17-19页 |
1.2.1 HAD超家族蛋白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 第17-18页 |
1.2.2 HAD超家族蛋白的保守结构域 | 第18-19页 |
1.2.3 碱性磷酸酶(ALP) | 第19页 |
1.3 细菌的小菌落变种(SCVs) | 第19-20页 |
1.3.1 小菌落变种(SCVs) | 第19页 |
1.3.2 诱导细菌产生SCVs的原因 | 第19-20页 |
1.4 铜绿假单胞菌(PAO1)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9页 |
2.1.1 实验所用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22-24页 |
2.1.2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4页 |
2.1.3 实验所用培养基、缓冲液及溶液 | 第24-28页 |
2.1.4 实验所用抗生素 | 第28页 |
2.1.5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8页 |
2.1.6 实验所用软件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44页 |
2.2.1 引物的设计及处理 | 第29页 |
2.2.2 质粒DNA的体外提取 | 第29-30页 |
2.2.3 DNA片段的纯化与回收 | 第30页 |
2.2.4 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 | 第30页 |
2.2.5 随机PCR | 第30-31页 |
2.2.6 质粒与DNA片段的酶切及连接 | 第31-32页 |
2.2.7 细菌的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8 高压电穿孔法导入外源基因 | 第33页 |
2.2.9 体外构建重组质粒及缺失突变体 | 第33-35页 |
2.2.10 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35-36页 |
2.2.11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页 |
2.2.12 细菌菌落计数法(CFU) | 第36-37页 |
2.2.13 突变体菌株的SCVs现象的观察 | 第37页 |
2.2.14 生长谱法确定菌株的营养缺陷型 | 第37-38页 |
2.2.15 酶标仪法测定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38页 |
2.2.16 PA0335编码蛋白的体外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38-39页 |
2.2.17 蛋白的体外粗提 | 第39-40页 |
2.2.18 BCA蛋白测定 | 第40页 |
2.2.19 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2.2.20 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及插入位点的确定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4-62页 |
3.1 确定PAO1(ΔPA0334-5)生长受限的关键作用基因 | 第44-46页 |
3.1.1 操纵子的双基因敲除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4-45页 |
3.1.2 确定PAO1(ΔPA0334-5)生长受限的关键作用基因 | 第45-46页 |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50页 |
3.2.1 基因PA0335的同源比对分析 | 第46-48页 |
3.2.2 基于PA0335氨基酸序列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48-49页 |
3.2.3 PA0335与其同源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9-50页 |
3.3 PA0335的缺失突变体及其互补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3.4 PAO1(ΔPA0335)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51-53页 |
3.4.1 PAO1(ΔPA0335)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受限 | 第51-52页 |
3.4.2 突变体PAO1(ΔPA0335)恢复生长 | 第52-53页 |
3.5 确定突变体PAO1(ΔPA0335)的营养缺陷型 | 第53-54页 |
3.6 突变体PAO1(ΔPA0335)为小菌落变种(SCVs) | 第54-55页 |
3.7 PA0335编码蛋白的体外表达及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55-58页 |
3.7.1 体外蛋白表达体系的建立 | 第56页 |
3.7.2 PA0335编码蛋白的体外表达及粗提 | 第56-57页 |
3.7.3 体外表达蛋白的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57-58页 |
3.8 基于PAO1(ΔPA0335)构建转座突变体库 | 第58-6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