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经济的高速发展,督促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建设的觉醒 | 第10页 |
(二)社会对高职教育用人要求的改变 | 第10页 |
(三)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成功引发高职院校对品牌形象建设的思考 | 第10页 |
(四)高职院校自身品牌形象建设的需求 | 第10-11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CIS理论及其对高校品牌形象建设的作用 | 第16-23页 |
一、CIS的构成与彼此之间的关系 | 第16-18页 |
(一)CIS的构成 | 第16-17页 |
(二)CIS理论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二、CIS理论对高职院校实施品牌形象建设产生的效用与功能 | 第18-23页 |
(一)效用 | 第18-20页 |
(二)功能 | 第20-23页 |
第三章 CIS理论在高职院校实施品牌形象建设中的适应性分析 | 第23-27页 |
一、企业CIS与高职品牌形象建设之间的差异 | 第23-25页 |
(一)价值目标的差异 | 第23页 |
(二)组织性质的差异 | 第23-24页 |
(三)建设重点的差异 | 第24页 |
(四)建设目标的差异 | 第24页 |
(五)实施依据的差异 | 第24页 |
(六)运用手段的差异 | 第24-25页 |
二、CIS理论在高职院校实施品牌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一)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第25页 |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25-26页 |
(三)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工具 | 第26-27页 |
第四章 CIS理论在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建设的实施原则和实施环节 | 第27-33页 |
一、CIS理论在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建设的实施原则 | 第27-28页 |
(一)长期性原则 | 第27页 |
(二)准确性原则 | 第27页 |
(三)整体性原则 | 第27页 |
(四)个性化原则 | 第27-28页 |
(五)可操作性原则 | 第28页 |
(六)执行性原则 | 第28页 |
二、CIS理论在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建设的实施环节 | 第28-33页 |
(一)高职导入CIS的时机 | 第28页 |
(二)确定CIS运作组织 | 第28-33页 |
第五章“L职业技术学院”应用CIS理论实施品牌形象建设的案例分析 | 第33-48页 |
一、“L职业技术学院”品牌形象建设的概况 | 第33-34页 |
(一)“L职业技术学院”品牌形象建设的背景 | 第33-34页 |
二、“L职业技术学院”品牌形象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4-39页 |
(一)调查的目的 | 第34-35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5-36页 |
(三)调查数据分析 | 第36-39页 |
三、“L职业技术学院”品牌形象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第39-43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四、“L职业技术学院”导入CIS理论进行品牌形象建设的对策 | 第43-48页 |
(一)理念识别(MI)方面 | 第43-45页 |
(二)行为识别(BI)方面 | 第45-46页 |
(三)视觉识别(VI)方面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I | 第52-55页 |
附录II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