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9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 第11-14页 |
1.2.1 塞贝克效应 | 第11-12页 |
1.2.2 帕尔贴效应 | 第12-13页 |
1.2.3 汤姆逊效应 | 第13-14页 |
1.3 热电效应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1 温差发电 | 第14-15页 |
1.3.2 温差制冷 | 第15-16页 |
1.4 热电性能 | 第16-19页 |
1.4.1 Seebeck系数 | 第16-17页 |
1.4.2 电导率 | 第17-18页 |
1.4.3 热导率 | 第18-19页 |
1.5 提高热电材料性能主要方法 | 第19-21页 |
1.5.1 优化载流子浓度 | 第19-21页 |
1.5.2 降低材料热导率 | 第21页 |
1.6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6.1 传统温差电材料 | 第21-23页 |
1.6.2 新型热电材料 | 第23-24页 |
1.7 Bi_2Te_3 基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7.1 Bi_2Te_3简介 | 第24-26页 |
1.7.2 Bi_2Te_3 热电材料的低维纳米化 | 第26-27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1 纳米粉末试样的溶剂热法合成 | 第29-30页 |
2.2.2 块体试样的热压法制备 | 第30页 |
2.3 材料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分析 | 第30-31页 |
2.3.1 物相表征 | 第30-31页 |
2.3.2 形貌表征 | 第31页 |
2.4 块体试样的热电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2.4.1 Seebeck系数与电阻率测试 | 第31-32页 |
2.4.2 热导率测试 | 第32-33页 |
3 Lu掺杂对Bi_2Te_3 形貌和热电性能的影响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1 Lu_xBi_(2-x)Te_3 粉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36页 |
3.2.2 Lu_xBi_(2-x)Te_3 块体的制备 | 第36页 |
3.2.3 Lu_xBi_(2-x)Te_3 块体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3.3 EDTA用量对Lu_(0.2)Bi_(1.8)Te_3 粉体形貌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Lu_xBi_(2-x)Te_3 粉体形貌和块体热电性能 | 第38-46页 |
3.4.1 Lu_xBi_(2-x)Te_3 粉体物相和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3.4.2 Lu_xBi_(2-x)Te_3 块体的形貌分析 | 第39-41页 |
3.4.3 Lu_xBi_(2-x)Te_3 块体的热电性能分析 | 第41-46页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4 I掺杂对Bi_2Te_3形貌和热电性能的影响 | 第48-54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Bi_2Te_3-x Ix粉体和块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48-51页 |
4.2.1 Bi_2Te_(3-x)I_x粉体和块体的制备 | 第48页 |
4.2.2 Bi_2Te_(3-x)I_x粉体和块体的物相和形貌分析 | 第48-51页 |
4.3 Bi_2Te_(3-x_I_x块体的热电性能 | 第51-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