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加权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空间模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的国内外研究 | 第11-14页 |
| ·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 | 第11-12页 |
| ·城市结构模型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17-2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参数 | 第18-19页 |
| ·多样性指数 | 第19页 |
| ·均匀度指数 | 第19页 |
| ·优势度指数 | 第19页 |
| ·人为影响指数 | 第19-20页 |
| ·实例分析 | 第20-25页 |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20-21页 |
| ·土地利用的转入转出分析 | 第21-24页 |
| ·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分析 | 第24-25页 |
| ·结论 | 第25-27页 |
| 3 基于分类思想的灰色马尔科夫建设用地预测 | 第27-41页 |
| ·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27-33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7-28页 |
| ·灰色GM(1,1)模型 | 第28-30页 |
| ·马尔科夫模型 | 第30页 |
| ·灰色与马尔科夫模型的结合 | 第30-31页 |
| ·精度检验 | 第31-33页 |
| ·实例分析 | 第33-40页 |
| ·对居民点及工矿面积的预测 | 第33-34页 |
| ·对交通设施用地的预测 | 第34-37页 |
| ·对水利设施用地的预测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4 实现模型的理论方法 | 第41-59页 |
| ·元胞自动机 | 第41-50页 |
|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第41页 |
| ·CA的构成 | 第41-44页 |
| ·CA的特点 | 第44-45页 |
| ·CA转换规则获取的一般方法 | 第45-50页 |
| ·地理加权 | 第50-57页 |
| ·GWR的国外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GWR的国内研究成果 | 第51-53页 |
| ·GWR的基本模型 | 第53-57页 |
| ·CA与GIS的结合 | 第57-59页 |
| 5 大连市建设用地演化实例研究 | 第59-82页 |
| ·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第59-60页 |
| ·数据收集 | 第59页 |
| ·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 ·模型的设计 | 第60-61页 |
| ·GeoPressing空间处理框架 | 第60-61页 |
| ·ArcGIS图解建模 | 第61页 |
| ·模型的实现 | 第61-76页 |
| ·邻域作用概率的求取 | 第62-64页 |
| ·影响因素作用概率的获取 | 第64-72页 |
| ·随机作用概率的求取 | 第72-73页 |
| ·约束作用概率的求取 | 第73-75页 |
| ·综合转换概率的求取 | 第75页 |
| ·状态转换的判断及执行 | 第75-76页 |
| ·模型的模拟结果 | 第76-80页 |
| ·二次logistic回归模拟结果 | 第76-78页 |
| ·地理加权模拟结果 | 第78-79页 |
| ·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 ·预测结果 | 第80-8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创新点 | 第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