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的研发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旋锻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机床控制系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     1.4 保质设计 | 第17-18页 |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2 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研发的总体框架 | 第20-24页 | 
|     2.1 保质设计的思想与方法 | 第20-21页 | 
|     2.2 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研发的总体框架 | 第21-23页 | 
|         2.2.1 一般控制系统的研发 | 第21页 | 
|         2.2.2 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研发的总体框架 | 第21-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总体规划与配置 | 第24-42页 | 
|     3.1 QFD方法概述 | 第24-26页 | 
|         3.1.1 质量屋 | 第24-25页 | 
|         3.1.2 QFD的分解配置模型 | 第25-26页 | 
|     3.2 基于QFD的系统总体规划 | 第26-32页 | 
|         3.2.1 变径旋锻机及其加工过程简介 | 第26-28页 | 
|         3.2.2 需求提取与工程技术特性转换 | 第28-32页 | 
|         3.2.3 系统规划矩阵 | 第32页 | 
|     3.3 总体功能配置 | 第32-39页 | 
|         3.3.1 各功能部件分析 | 第34-35页 | 
|         3.3.2 基于Pugh法的方案优选 | 第35-39页 | 
|         3.3.3 总体功能组成 | 第39页 | 
|     3.4 总体方案 | 第39-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2-61页 | 
|     4.1 设计要求 | 第42页 | 
|     4.2 各模块设计 | 第42-51页 | 
|         4.2.1 输出设备及其执行机构 | 第42-48页 | 
|         4.2.2 输入设备 | 第48页 | 
|         4.2.3 人机交互设备 | 第48-49页 | 
|         4.2.4 PLC控制器 | 第49-51页 | 
|     4.3 电气原理图和控制柜设计 | 第51-55页 | 
|         4.3.1 电气原理图设计 | 第51-54页 | 
|         4.3.2 控制柜设计 | 第54-55页 | 
|     4.4 基于FMECA法的硬件分析及改进 | 第55-60页 | 
|         4.4.1 FMECA法 | 第55-57页 | 
|         4.4.2 推进辅助装置的FMECA分析和改进 | 第57-6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61-73页 | 
|     5.1 PLC程序设计简介 | 第61页 | 
|     5.2 控制任务分块 | 第61-62页 | 
|     5.3 控制逻辑及顺序功能图 | 第62-65页 | 
|         5.3.1 控制逻辑 | 第62页 | 
|         5.3.2 顺序功能图 | 第62-65页 | 
|     5.4 各功能模块设计 | 第65-70页 | 
|         5.4.1 初始化程序 | 第65-66页 | 
|         5.4.2 主程序 | 第66-68页 | 
|         5.4.3 系统异常检测程序 | 第68-69页 | 
|         5.4.4 温度测控程序 | 第69-70页 | 
|         5.4.5 人机交互程序 | 第70页 | 
|     5.5 软件可靠性分析与改进 | 第70-72页 | 
|         5.5.1 软件可靠性概述 | 第70页 | 
|         5.5.2 PLC程序的可靠性设计 | 第70-7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变径旋锻机控制系统的实现和分析 | 第73-92页 | 
|     6.1 正交试验法概述 | 第73-74页 | 
|         6.1.1 正交试验的原理 | 第73-74页 | 
|         6.1.2 正交试验一般步骤 | 第74页 | 
|     6.2 工艺控制参数优化 | 第74-85页 | 
|         6.2.1 样机试制 | 第75-76页 | 
|         6.2.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76-81页 | 
|         6.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     6.3 性能分析 | 第85-88页 | 
|         6.3.1 稳定性分析 | 第85-87页 | 
|         6.3.2 温度控制的时域分析 | 第87-88页 | 
|     6.4 整体评价 | 第88-91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7 总结和展望 | 第92-94页 | 
|     7.1 论文总结 | 第92-93页 | 
|     7.2 论文展望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