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概念界定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4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演变 | 第16-22页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公共服务制度 | 第16-19页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公共服务制度 | 第16-17页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公共服务制度 | 第19-22页 |
一、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公共服务制度 | 第19-20页 |
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的现状 | 第22-26页 |
一、义务教育的城乡不均等 | 第22-23页 |
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城乡不均等 | 第23-25页 |
三、基本社会保障的城乡不均等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一、政府间财权、事权不匹配 | 第26-27页 |
二、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 | 第27页 |
三、激励机制导向偏差 | 第27-28页 |
四、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 | 第28页 |
五、供给主体单一化不利于提高效率 | 第28页 |
六、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和意义 | 第30-36页 |
第一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 第30-33页 |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第30页 |
二,合理调整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 | 第30-31页 |
三、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 第31页 |
四、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 第31-32页 |
五、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 | 第32页 |
六、建立公共品供给多元参与机制 | 第32-33页 |
七、建立高效和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 第33页 |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 | 第33-36页 |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 | 第33-34页 |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维护农民生存和发展权利 | 第34-35页 |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先行措施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